近日,在温医大附二院病房内,50岁的王女士术后康复良好,困扰她十年的耳后反复感染问题终于得到根治。让她没想到的是,折磨自己多年的“耳部脓肿”,竟是一种名为“第一鳃裂囊肿伴感染”的先天性疾病。
王女士回忆,十年前,她的左耳后出现肿物,平时无症状,发作时却红肿疼痛、反复流脓。其间,她被多次诊断为“皮脂腺囊肿感染”,先后接受切开排脓、抗感染治疗甚至进行了手术,但病情始终“治标不治本”,短则数月、长则半年必然复发。今年,她前往温医大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寻求治疗。该科副主任医师夏思文接诊后,结合其反复发作的病史,安排了核磁共振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为第一鳃裂囊肿伴感染。
手术中,夏思文团队还意外发现患者囊肿内藏着一根早年引流留下的“引流皮条”,这正是反复感染的根源。更危险的是,长期炎症已导致囊肿侵入茎乳孔,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面瘫。凭借精细操作,团队彻底清除了王女士的囊肿及病灶,十年病痛终获解决。
无独有偶,4岁男孩小轩(化名)也遭遇类似误诊。他出生时耳垂下方就有个小洞,民间俗称“聪明眼”。今年,小洞周围突然红肿,被诊断为“耳前瘘管”进行排脓抗感染治疗后仅两个月便复发。后转诊至温医大附二院被确诊为第一鳃裂瘘。
“鳃裂畸形是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因症状隐匿易被误诊。”夏思文说,人类胚胎发育时颈部会出现类似鱼鳃的过渡性缝隙,正常情况下会闭合退化,若发育异常则形成囊肿或瘘管。这类畸形出生后未必立即发病,且早期症状与耳后囊肿、皮脂腺囊肿感染高度相似,B超、CT检查易受感染干扰或瘘管过细影响,难以精准识别,核磁共振才是最有效的诊断手段。
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该病唯一的治愈方法。夏思文提醒,若耳周、颈部出现反复感染的肿物,患者就诊时需详细告知医生病史及治疗经历。此外,接诊医生也应提高警惕,对反复发作的体表肿物,及时安排针对性检查排查鳃裂畸形,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来源:《温州日报》2025.10.17 05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