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眼科医生自己都没有摘镜?”提起近视手术,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其实,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有很多医护、职工不断用亲身经历诠释着屈光技术的成熟与温度。
从医生到患者,再以亲历者身份回馈患者,他们是“先行者”也是“守护者”,他们的摘镜故事为屈光技术安全性写下了生动注脚,也为医患信任建立温暖纽带。
对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教育教学部工作人员方正千而言,他的摘镜故事,藏着国产医疗科技的突破密码。
2011年,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团队研发国产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时,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近视200度的方正千,主动请缨成为首名临床试验志愿者。
彼时,进口仪器手术费用高昂,普通患者难以负担。为打破“洋垄断”,研发团队历经无数次打磨。而方正千参与的临床实验,是检验设备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一步。
“当时我接受手术时,除了主刀医生,我们项目组的研发人员也都在现场。”方正千笑着告诉记者,当时的场景,既是一场手术,又是一次研发过程。
为他施行手术的是该院原执行院长、屈光手术中心创始人王勤美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手术过程,方正千记忆深刻,“当时王院长让我盯着上方的红色灯光看,因为太紧张导致眼睛不由自主地动。仪器有跟踪功能,眼睛一动,激光就会停下来,结果反复停了七八次。”他感觉手术过程特别漫长。事实上,整个手术过程也就用了十几分钟。
手术顺利完成后,方正千的双眼视力很快就恢复正常。术后第三天,他就正常上班了,裸眼视力也达到了5.3(视力表上最小的那一行)。
方正千参加临床试验的意义远超个人摘镜——用亲身体验证实了“国产机器具备良好的可控性与稳定性”,他也成为国产医疗设备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重要见证者。
如今,这台国产仪器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投用,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30%,让无数名患者享受到了平价清晰的视界。方正千的“探路”之举,也成为国产医疗科技落地的珍贵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