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每5个城乡居民死亡病例中,就有2个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心脏瓣膜,这道控制血流的“门”,一旦失灵,就会引发胸闷、心衰,甚至危及生命。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连拼教授团队率先构建起“经导管心脏瓣膜病精准介入诊疗体系”,打破传统“开胸停跳”的治疗局限,实现瓣膜手术从“开胸”到“微创”的跨越。这一项目获评温医大第二届附属医院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国内先进”奖项,在国内同类技术中走在前列。
误差毫米之间 为老年患者迎来“心”生
前不久,一名61岁的女性患者因呼吸不畅来到温医大附二院就诊。按原计划,她想取出一年前骨折手术植入的钢板,却在术前检查中意外发现心脏二尖瓣存在严重脱垂,已引起明显关闭不全,这也是导致她呼吸不畅的主因。经过商议,吴连拼团队为其制定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夹合术”的微创治疗方案。
7月23日上午,术前评估环节中出现了难题:患者房间隔的穿刺高度只有3.8厘米,而通常穿刺至少需要4.5厘米。“这个空间太小,操作窗口很窄。”吴连拼一边观察超声屏幕,一边与搭档的超声医生反复确认。
在手术室内,多学科团队成员就位:心内科主刀医生、超声引导专家、麻醉师、护理人员等共15人协同作战。导丝从主动脉穿入,在实时超声引导下成功穿越房间隔至左心室。随后,导管顺利抵达病变区域,载有钳夹的系统缓缓推进。
“再下一厘米……好,就是这个位置。”钳夹顺利通过导管抵达二尖瓣脱垂处,将原本张开的瓣叶精准夹合,瓣膜随之恢复功能。随着钳夹落定,导管撤出,心脏血流重回正常轨迹,一场牵人“心”弦的手术宣告完成。
术后,吴连拼脱下20多斤重的铅衣,松了一口气:“患者的心腔结构狭小,二尖瓣又薄,手术难度不低。多亏团队配合默契,特别是超声引导非常到位,顺利的话两天后就能出院。”
“我们的导管内径只有8.5毫米,要在直径几厘米的心腔中穿行,并精准释放10毫米长、6毫米宽的钳夹。”吴连拼说着,指着超声机上的影像示意,“你看,心脏是不停跳动的。”这就好比“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主刀医生操作导管时要把握弯度、位置、方向、轴向等指标,技术要求极高。
来不及休息,吴连拼和超声医生抓紧时间在手术室录制了教学视频。“这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手术。”下午,团队还将迎来另一台手术。
自研器械+AI模拟 科研加持助力手术成功率超95%
传统的瓣膜手术需开胸停跳,创伤大,恢复慢。尤其对90岁以上老人,更是“不能动”的急病。而以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代表的微创瓣膜介入技术,不仅大幅缩小创伤,还能为原本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新生。
“很多人以为心内科手术少,其实我们医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介入手术,目前每年完成心内手术近万台。”温医大附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张新民介绍。医院目前已具备开展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等四大瓣膜介入手术的资质,属全国领先水平,至今已完成TAVR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超500例,其中90岁以上患者21人,手术成功率超95%。
为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与精度,吴连拼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工具,自主研发了两项国内领先的技术——
一是人工智能自动测量技术。针对TAVR术前数据测量复杂、工作量大的问题,团队开发出AI智能分析算法,可在3分钟内完成主动脉瓣病变区的精准测量,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AI的加持不仅提高效率,也显著提升术前模拟精度。
二是计算机虚拟球囊预扩张技术。医生可以在术前为病人预测适配瓣膜型号、模拟植入效果,提前识别潜在冠脉阻塞风险,降低术中尝试次数。同时,模拟前置还让手术无需额外增加球囊等耗材,既节省成本,也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团队总结出高低瓣置入策略,应对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术中夹子易移位问题。团队参与研发国产“健世瓣膜系统”,为人工瓣膜增设“定位键”,形成“钩子”结构,可牢牢勾住病变瓣叶,提高稳定性。这一国产瓣膜与进口产品相比,价格降低约1/3,大大降低了病人手术成本。
“下午我们马上就要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这也是全省第二例采用国产‘健世瓣膜系统’的手术。”吴连拼介绍,一周前,医院已成功完成该项手术的全省首例。
多学科协同作战 推动新技术从“首例”面向“全域”
7月16日,由吴连拼教授领衔的“经导管心脏瓣膜病精准介入诊疗技术”通过国家瓣膜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批55家、浙江省内仅2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
近年来,团队在国内外技术创新中频频“领跑”:全球首台室间隔消融+人工瓣叶切割+双瓣置换术、华东区域首台瓣中瓣植入术、浙江首台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一系列“首例”背后,是一支协同高效、训练有素的多学科团队。从术前评估、术中引导到术后康复,心内科、心外科、超声科、麻醉科、影像科、重症监护、护理团队无缝衔接,为病人筑牢生命线。
“超声医生是介入医生的‘眼睛’。尤其在T2(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中,需要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精确判断导管走向、夹合轴向和角度。”超声科副主任刘咏芳说。
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张素勤介绍:“过去许多瓣膜病晚期患者因心功能差无法耐受开胸,有了微创介入技术后,我们可借助体外生命支持(ECMO)完成手术,显著提升成功率。”
“我们团队已是温州市瓣膜介入手术例数最多的团队。”心胸外科主任赵琦峰表示,“我们会根据患者年龄、结构特点等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为更多病人带来希望。”
借助温医大附属医院提供的平台,这个“心脏团队”已然成为附二医最顶尖的技术群体之一。
在默契配合下,团队赴阿克苏、安徽、湖北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展首例带教,培训省外医生超200人次。同时,团队联合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启动“千例瓣膜病精准介入帮扶计划”,计划3年内帮助100家基层医院独立开展TAVR手术。
“我们希望有一天,无论患者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心脏瓣膜微创治疗。”吴连拼教授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