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忙碌的诊室里,专业诊疗之外常流转着细微处的体谅与关怀。它源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具体处境的理解与行动……
带娃妈妈的“搭把手”
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特诊中心里,一位抱着宝宝来看牙的妈妈纠结不已,她牙疼得不行,好不容易约好来看牙,但家里没人带宝宝,她只能抱着宝宝来就诊。更让她焦灼的是,怀里的婴儿哭闹不止。
护士蔡玉如注意到了她的困境。她走过去,微笑着伸出手:“孩子给我抱会儿吧?您先安心看牙。”征得同意后,蔡玉如熟练地接过婴儿,调整好姿势,轻轻拍抚着,低声安抚,最终宝宝在她怀里安稳地睡着了。年轻母亲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得以专注治疗。
这样的瞬间在特诊中心常常可以看到,提早完成诊疗工作的郑茜聪医生,路过其他诊室,看着配台护士一边忙着哄患者的宝宝,一边还需要关注医生的需求,她主动走进诊室,从护士手中接过宝宝,“来来来,阿姨抱抱,让医生叔叔、护士阿姨给你妈妈认真看牙,妈妈牙口好,你的口粮才有保障!”暖心的话语瞬间让诊室里的紧张、不安和尴尬都消散了。
诊室外的信笺
65岁的张伯第一次走进洁牙诊室,眉头紧锁,反复对女儿念叨:“都说洗牙不好,会把牙洗松洗坏的!”疑虑和担心让他全身紧绷。
洁牙师蔡尉没有急于反驳,拉过椅子坐到张伯身边,像聊天一样:“张伯,您担心伤牙是吧?其实牙结石就像水壶里的水垢,时间长了不清,对牙根反而不好。咱今天慢慢来,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咱就停,好不好?”
操作时,蔡尉格外留意水流和力度,动作舒缓精准。每进行一小步,他都轻声问:“张伯,这样感觉还行吗?”持续的沟通,让张伯紧绷的身体逐渐放松。治疗结束,张伯拿起镜子看到牙齿干净不少,咧开嘴笑了笑,对蔡尉点点头,没多说什么就和女儿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蔡尉的桌上多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信是张伯的女儿代笔,但字里行间都是老人的心意:“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下这封信,想要衷心感谢蔡尉医生……”
张伯女儿后来对医生说:“我爸洁完牙一直说您态度特别好,跟他解释得特别清楚,手也特别轻,他一点没遭罪。他特意让我写了这封信,一定要好好谢谢您。”
朋友圈里的“勇敢”
儿童口腔科的牙椅上,一个小女孩紧抓着妈妈的手,眼神里满是害怕:“妈妈,我不想拔牙……”
主任医师梅丽琴俯下身,视线与小女孩齐平,声音温和:“别怕,阿姨在这儿。我们只是用小镜子先看看你的牙齿是不是需要治疗。”她一边操作,一边用孩子能懂的话解释着,动作轻柔稳定。她留意着孩子的表情和反应,适时放慢节奏,轻声安抚,小女孩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
治疗结束后,小女孩催着让妈妈发一条夸赞梅医生的朋友圈——“应女儿的要求发的朋友圈:今天补牙口腔医院温柔可亲的梅丽琴医生把‘恐惧’从我嘴里轻轻取出,又把‘勇敢’悄悄种进我的心里。谢谢梅阿姨,用0.1毫米的精度,在我的世界里,刻下一行关于‘温柔的力量’的注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