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昶团队在查房
孙维建在手术中
曹隆一 摄/视频
记者近日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每年累计收治胃肠肿瘤患者5000例。前不久,该院挂牌成立胃肠肿瘤中心,为胃肠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
本期《关“健”对话》,我们邀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孙维建与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徐昶一起,跟我们聊聊他们是如何通过该中心“医生做加法,患者做减法”的创新做法,从而让患者的治疗之旅来得更简单、轻松的。
一站式全程跟踪 设女性诊疗专区
记者:两个月前,你们医院挂牌成立胃肠肿瘤中心。与一般的门诊相比,你们的中心有哪些特点?
孙维建:第一个特点是“一站式”诊疗模式。我们中心整合了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诸多科室,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提高决策效率,针对复杂病例制订个性化方案,避免患者辗转多科。
第二个特点是全程动态管理。也就是从初诊、治疗到康复阶段,由专职医护人员全程跟踪,提供在线答疑及术后随访服务,确保治疗连续性。
徐昶:我们中心还分很多不同的特色专区,如肠梗阻专区、营养专区。
我曾经碰到一位老年胃肠肿瘤患者,他的营养状态特别差,体重仅七十多斤。辗转外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他通过别人介绍来到我们这里。我们通过全程的营养管理和肿瘤管理,花了极大的耐心一点点去纠正其营养不良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体重增加了二十多斤。现在,他恢复得很好,经常出去游玩。复诊的时候,他一直跟我们说,他的命是我们捡的。
此外,还有女性诊疗专区。作为一名女外科医生,我带领我们团队为女性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康复及长期全程管理。
早上手术下午出院 技术飞跃惠及患者
记者:作为创新型外科专家,您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术式。20年前,你们是如何做手术的?
孙维建:20年前,我们都是做开放手术的。患者的刀疤会很长,恢复时间也很慢,需要住院半个多月到一个月。
现在,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通过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让手术更精准、创伤更小。我们只需要在患者的肚脐眼边上打一个小洞,就可以切除胃肠肿瘤。一些患者早上做了手术,下午就可以出院回家了。这个技术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住院时间短,而且诊疗费用更低,比原来节省了至少一半,这在20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医院作为温州地区胃肠肿瘤诊治核心单位,是国家卫健委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有消化道肿瘤精准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诊疗路径,是国内疑难复杂及晚期胃肠肿瘤全方位、个性化的精准治疗的前沿阵地。
让医生“做加法” 保肛技术全国闻名
记者:听说你们医院直肠癌保肛技术全国闻名,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孙维建:我们医院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极限保肛手术的医院。
我们提出了直肠癌“零距离保肛”的理念,用各种极限分离技术和皮瓣转移技术,对外括约肌没有被侵犯的直肠癌患者实现了零距离保肛。我们已经连续6年举办全国直肠癌保肛大会,极大地促进了国内保肛技术发展。
徐昶:针对复杂肠癌问题,我们团队的原则是:医生做加法,让患者把困难留给我们;患者做减法,让治疗尽量简单一点。在治疗期间,我们团队会陪着患者调整度过;过了治疗期,患者的生活仍然可以继续。
我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他经常应酬到半夜。直到他突然便血,发现了直肠癌。后来我们帮他做了手术,保留了肛门,术后恢复也很好。前段时间,他来门诊复查,说他在做业余健身教练。
饮食上要“三多”锻炼是“生活疫苗”
记者:平时如何预防胃肠肿瘤?
孙维建:胃肠肿瘤的发病情况一般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我曾碰到一名萎缩性胃炎的中年男性患者,他长期吃一些腌制食物,最后导致病变,引发胃癌。
我们日常有三大防癌“武器”。
第一,饮食上要“三多”:多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多钙(牛奶)、多白肉(鱼鸡);“三少”:少加工肉(香肠/培根)、少红肉、少酒精。
第二,锻炼就是我们的“生活疫苗”。每天运动30分钟,能有效促进正常的肠道功能,减少肠癌的发生率。
第三,早筛是预防的“终极武器”。建议≥40岁人群应进行肠镜筛查,高风险人群需在40岁前启动肠镜筛查,部分人群甚至需提前至20~30岁进行肠镜筛查。
来源:温州晚报2025年7月6日4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