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无喉复声公益里的爱心接力 九年“声”光
  • 作者:胡海珍、林陈婵(通讯员)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王书涵   字数:1115   浏览:15
  • 志愿者在教新学员吞吐气息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7月1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5年度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上,几位无喉者用食道语高歌。在气流冲击食道的震颤声里,藏着这个特殊群体与命运角力的动人故事,也生动地诠释了温州无喉复声公益的爱心坚守力量。□晚报记者 胡海珍 通讯员 林陈婵/文 受访者/供图

    从老板到老师 他成为“传声者”

    在此次公益培训班上,“无喉老师”——50多岁的项先生站在讲台前,手把手教新学员吞吐气息。

    “术后半年,我连妻子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市区项先生是一位经营着一家阀门公司的企业家,2024年初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后,他突然成了“沉默的老板”:合同谈判时,他只能靠纸笔比划;员工汇报工作时,他只能点头或摇头。曾经谈笑风生的他,把自己锁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长。

    转机出现在2024年末的公益培训班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林刃舆那句“食道就是你的新喉咙”,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第一期课学吞气打嗝,他练到腹腔酸痛;第二期课学连贯发音,微信群里的患友们隔着屏幕为他纠错;凌晨三点的对话框里,还有人发来“哈气再大一点”的语音指导。

    如今,他能流畅主持会议,接客户电话时也丝毫不怵。“上周签了个大单,见面时我用食道语和对方交流,他都听呆了!”他笑着说。

    九年爱心坚守 铺就“有声之路”

    从2016年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这支由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员与爱心人士组成的爱心队伍,像不知疲倦的摆渡人,在无声世界和有声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用食道语朗诵诗歌的刘老师、教七旬老人练发音的潘老伯、微信群里鼓励新学员的楼师傅以及熟练掌握三种发音方法的陈师傅……这些无喉老师用异于常人的努力,将胸前的“学员证”换成了“导师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赵秀芬展示的一组数据更令人动容:9年时间里,数百名学员通过食道发音、电子喉等方式重获沟通能力;80%的患者回归工作岗位或参与社会活动;“无喉有声康复”微信群里139名成员每天分享的练习音频,成了特殊的“早安问候”。

    “以前觉得摘了喉就成了废人,现在才知道,生命的音量从来不单单是由喉咙发出的。”项先生在课间给新学员播放自己公司年会的视频,画面里他用食道语致辞,台下掌声雷动。这掌声里,有对生命韧性的致敬,更有对公益力量的礼赞。

    “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从最初的艰难摸索,到如今逐渐成熟的培训体系,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9年来,我们帮助数百名无喉者重建沟通能力。今天的课堂,就藏着明天的奇迹。”公益项目负责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李贺分享了“让爱重声”的发展历程与愿景,也道出了公益坚守的初心。

    来源:温州晚报2025年7月13日2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