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温州医科大学的“文管知行,智护桑榆”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精心准备的以“非遗传承·扎染漫想”为主题的课程,为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扎染体验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推动非遗传承,让小朋友们感受扎染魅力。
千年工艺启新识
在宣讲课程中,实践团介绍了温州地区以木板印花为特色的蓝夹缬技艺。通过动态视频,小朋友们直观了解到扎染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的演变。随后,实践团成员就扎染的基础知识进行提问,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回答,当被问到蓝夹缬起源地时,一个小男孩自信满满地喊出“温州!”,还兴奋地说“我听我妈妈说起过!”。在欢声笑语中,小朋友们深入理解了扎染技艺的奥秘。还有小朋友主动追问“什么时候能做扎染呀?”“做完了能带回家吗?好期待动手实践呀!”,充满期待的话语展现出对非遗传承的关注,让传承的种子有了发芽的生动模样。
扎出靛蓝新篇章
实践环节,在成员的生动讲解下,孩子们立刻被吸引,小手跃跃欲试。他们紧跟着示范,专注地绑扎、染色。当布料展开的瞬间,“哇!”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色彩神奇地晕染、流淌,每一块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花纹。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杰作”骄傲地向我们展示,脸上满是惊喜:“太美了!我要带回家装饰我的房间!”扎染的魅力,就这样在他们手中活了起来。
细品手染新韵作
二十多件扎染作品,通过捆扎呈现星云纹、经折叠形成几何图案、以叠染打造彩虹样式,各具特色 。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的扎染作品,那一张张纯真灿烂的笑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创造美的惊喜。这一刻,我们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这一刻,我们真切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 当孩子们对扎染展现出纯粹的热爱,那些原本只停留在书本和荧幕上的“传承”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而生动。非遗传承的道路,值得我们永续坚定地走下去。
“文管知行,智护桑榆”实践团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活化路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童心、启迪智慧的文化源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