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Labubu为何爆火 背后藏着“情绪符号”
  • 作者:胡海珍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邵子伊   字数:1218   浏览:612
  • 最近,你是不是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被一个长着尖耳朵、露出九颗牙齿的“丑萌”潮玩Labubu刷屏?

    从以前的吃干脆面集卡,到后来的直播间抽福袋、集盲盒、购买漫展周边、看明星演唱会,再到如今晒Labubu“收藏战绩”,在这一波波的时尚热潮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情绪符号”?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Labubu的主要消费群体为15岁至35岁的人群。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约占6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技师林子江从心理学上分析,青少年追Labubu,跟迷恋开盲盒、参加漫展、看明星演唱会以及收藏动漫周边一样,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心理的归属感。

    “这归根结底是源于青少年群体内心的空虚、孤独,因此他们把内心的需求投射到其中。”林子江认为,一些明星、动漫周边等往往被赋予“英雄”“温暖”“可爱”“阳光”“个性”等角色定位以及含义,而这些特质,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往往难以获得。

    同时,通过参加这些特定的活动以及收藏产品,他们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团体,形成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社交方式,从而找到归属感,比如很多孩子热衷参加漫展、手办粉丝沙龙等。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这些活动、产品价位较高,往往超出了青少年群体的购买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追星、购买盲盒等过度消费行为,容易引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林子江介绍,这样的情况,他平时在门诊中经常碰到。前不久,他就接诊了一个14岁的初中女生。当时她妈妈带着她过来,哭诉她一直沉迷于买盲盒:一开始是偷偷拿钱去直播间开盲盒,后来变本加厉,变得自闭,不去上学,整天窝在家里“蹲”直播间刷盲盒,消费数额较大。

    林子江建议,父母应该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平时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从而建立一个比较稳定、安全的亲子关系。特别是到了孩子的青春期,亲子关系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孩子会希望家长适当放手,给他更多的自由。但家长会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父母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意识到这一点: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想长大,但其内心还是在寻求依赖和归属感的。

    值得提醒的是,现在有不少孩子往往太关注外界,从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关照。“比如孩子去看明星演唱会,可能就只是带来一个晚上的开心。那只是一种短暂的快乐,就像烟花一样容易消散。”林子江认为,青少年群体还是要回到对自我需求的认识上,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对自我有一些正确的认识和觉察,比如: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我够不够独立?我以后有什么目标和理想?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反思:我对孩子够不够关心?有没有去了解他的需求?我对孩子有没有过于严厉、过度控制?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

    “购买Labubu等行为,往往会让人产生短暂的满足感。当这种满足感消退后,又会刺激大家再去购买。”林子江提醒广大年轻人,内在的东西才是我们心灵的基石。假如需求有100分,那么内在的东西可能占60分,“我们只有具备稳定的内在,才能对外在的东西不会有那么高的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