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8时许,温医大附二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18岁小吴捂着肚子,面色苍白地走进诊室。“医生,我肚子疼得受不了,可能是吞了根牙签……”这个看似平常的病人口述,却让接诊医生瞬间绷紧了神经。
时间回溯到两天前,小吴在家中喝水时不慎将一根长约6厘米的牙签随水吞下。“当时觉得没什么感觉,想着应该能自己排出来。”小吴回忆道。然而第二天下午,他突然感到下腹部传来阵阵剧痛,尤其在转身、弯腰时疼痛加剧。忍痛到晚上8点,在家人的催促下,他这才赶到医院就诊。
急诊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根细长的牙签正死死卡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尖端疑似已穿透肠壁,临近重要的腹膜后血管。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提示已经出现感染迹象。
“情况比想象中更危险。”当晚值班的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申苏建立即警觉起来。查体发现患者脐周有明显压痛,结合影像学表现,他判断牙签很可能已经造成肠壁穿孔,随时可能引发腹膜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时间就是生命!申苏建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邀请胃肠外科主治医师胡经纬紧急会诊。两位专家在急诊抢救室里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经过快速而周密的讨论,医疗团队制定了“内镜优先、外科后备”的双保险方案:先在手术室尝试内镜下取物,同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一旦内镜操作失败或出现大出血等意外情况,立即转为外科手术。
当晚10时许,小吴被推入手术室。在麻醉团队的配合下,申苏建小心翼翼地操作胃镜进入消化道。内镜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根惹祸的牙签正斜插在肠壁上,周围组织已经出现水肿和充血。
“位置很深,而且嵌顿得很紧。”申苏建告诉记者,十二指肠壁薄如纸张,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二次损伤。他屏息凝神,先用异物钳轻轻夹住牙签中段,然后缓慢调整角度,最终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将牙签完整取出。
整个取物过程持续了40多分钟,当那根带着血丝的牙签终于被安全取出时,手术室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术后检查确认,牙签取出后未造成额外损伤,成功避免了开腹手术。
术后,小吴被转入胃肠外科病房继续观察。虽然牙签已取出,但仍需密切监测是否出现迟发性穿孔或感染。医护团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方案。再观察4至5天如无异常,他就可以出院回家。
医生提醒:这些“土方法”要不得
“像牙签、鱼刺这样的尖锐异物,强行吞咽可能导致穿孔、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申苏建表示,牙签细长、质硬、两端尖利,吞咽牙签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像小吴这样的情况,已经属于“不幸中的万幸”。
市民如果误吞异物、牙签或者其他金属利器的时候,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也不建议进行催吐,因为这类物品会刺伤人体的消化系统,时间长了进入肠道可导致穿孔,所以一旦发生误吞,还是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就诊。
同时,临床上经常遇到误吞异物的患者,很多人会采用吞饭团、喝醋等“土方法”,这反而可能加重损伤。此外,温医大附二院设有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对于消化道异物等急症,可以快速启动内镜中心、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机制,为患者争取最佳救治时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