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度新闻客户端:“除夕拔了近40根鱼刺”!春节聚餐鱼刺卡喉病例增多
  • 作者:谢施琦    通讯员单位: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编辑:王嘉慧   字数:1077   浏览:56
  • 春节,阖家团圆之际,饭桌上总少不了鱼的身影,寓意着“年年有余”。然而,稍不注意,鱼刺就可能“捣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门急诊就因春节期间这“拔刺”业务火了,除夕拔了近40根鱼刺。

    温医大附二院耳鼻咽喉科值班医生陈纯敏介绍,由于春节期间吃鱼频次增加,急症拔刺量相比非节假日有所增多,除了鱼刺,还有小的鸡鸭骨。光大年三十就有近40来个过来急症拔刺的,以晚上8—10点较为集中,其中食用油炸鱼的病人不占少数,除夕夜后接连几日也是陆续不断。

    36岁的杨先生(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年夜饭时他侃侃而谈、大口鱼肉,不想喉部突然传来一阵一阵的“吞咽刺痛”感。他下意识地用手去抠,也没抠出什么。为了不扫大家兴,他决定先忍一忍,想通过继续吞咽饭菜让鱼刺“消失”,可两个小时过去了,每次吞咽时刺痛感依旧存在,杨先生只好前往就近的一家医院。由于是“第一次”,加上他咽腔偏窄,在医生把夹刺工具伸到他咽喉部时,杨先生身体本能地抗拒引发了恶心呕吐,多次尝试后仍无法取出。于是,杨先生赶往温医大附二院急诊科就诊。

    了解到上次拔刺过程,接诊医生陈纯敏发现杨先生处于半醉状态,配合程度欠佳且伴有咽腔红肿,经询问得知吃的是“嘎嘣脆”的油炸带鱼(属于刺多质硬的鱼)。待杨先生醒酒至七八分可配合时操作时,医生借助间接喉镜用异物钳定位刺痛处,经几次仔细巡查,才在红肿的咽后壁发现了一个仅粉刺大小的刺头。“油炸使鱼刺变脆易断,碎刺藏于鱼肉中,加上炸后鱼色变深,鱼刺与鱼肉颜色差异减小,不易分辨;且浓郁的香味会让人进食快、忽视鱼刺,因此更容易发生卡喉现象,食用时需要更加注意。”陈纯敏说。

    “过年期间,各种做法的鱼是大家餐桌上的‘常客’,也寄寓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加之大家聚餐时难免要交谈、祝酒等,这也使得鱼刺卡喉的风险大大增加。”陈纯敏提醒,过年吃鱼可按需优选少刺品种,从源头上减少鱼刺卡喉的风险,如鳗鱼、鲈鱼、罗非鱼、石斑鱼等,食用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说笑打闹;遇到鱼刺卡喉时,应该立即停止一切吞咽动作。

    “遇到鱼刺卡喉,千万不要自行采取催吐、喝醋或吞饭等危险的处理方法。”陈纯敏表示,醋在食道内无法停留,因此喝醋不能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强行吞咽米饭或催吐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鱼刺扎得更深,增大取出的难度,甚至可能引发食管损伤和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停止一切吞咽动作,尝试通过咳嗽将鱼刺排出。如果鱼刺位置较浅且细小,有时可通过唾液自行排出。但如果鱼刺大或者卡的太深,出现吞咽困难,疼痛明显,甚至喉咙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异物的大小和位置来决定合适的取出方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