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陆续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带着行李箱前往北京开启了他的履职之旅。
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FGF注射液、FGF眼科应用药、FGF-21注射剂……打开李校堃的行李箱,FGF系列药品端端正正地摆放在最上方。
第一款FGF凝胶是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是治疗急慢性创面的改良新药;第二款FGF注射液也是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但这是注射级凝胶,能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帮助患者恢复视力;第三款是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滴眼液,是用于治疗干眼症的创新药物,以滴眼液瓶的形式,方便大家日常使用;第四款是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也是近两年国内外竞争非常激烈的热门因子,主要治疗急性脑卒中、NASH等代谢性疾病。
“经过了五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将FGF系列药品推向了国际。这次‘两会’,我特意带来了这些创新药物,希望与业内进一步交流,探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高端药物创新的生态体系建设问题。”李校堃说。
如何把生长因子提炼出来,是困扰无数从业者的难题。1992年,李校堃便投入了生长因子药物的研发和转化。1998年,全球第一款生长因子药物-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获得生产许可,打开了生长因子药物成果转化的大门。“最开始,1万头牛的脑垂体只能提炼出1克生长因子,这成本太高了。”李校堃说。李校堃团队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找到了基因编辑制药途径,通过这种途径,他们终于实现仅用15升细菌发酵液就能够提取1克生长因子。这一巨大的技术突破,也让生长因子正式进入生物医药研发阶段。
截至目前,一共有3个国家一类新药由团队转化落地,以温州医科大学为研发核心的生长因子团队正在开发13条生长因子管线,助力生长因子药物转化。
在本次“两会”中,未来产业“生命科学”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发展这新质生产力?李校堃表示,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好的创新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发芽壮大。报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提到加快新材料、创新药等前沿产业发展,作为一名生物医药领域的工作者,我认为要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探索集政府、高校、医院、医药企业为一体的医药创新发展生态,努力解决创新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我们要以超常规举措,聚焦特色优势,努力把高校变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的人才支撑。”
原文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ww/202403/t20240305_471633.html?docId=47163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