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的“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肥”同小可,携手“童”行——基于社会生态理论下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健康促进策略》项目在2023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获得了全国百强实践团队称号和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孩子超重怎么办?青少年肥胖怎么预防?让我们一起听听实践团怎么说。
路边遇见一个“小胖墩”
“小朋友,你几岁啦,现在有多重呀?”2023年暑假,“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文成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巨屿镇,一名胖乎乎的小男孩正蹲在路边的店铺前玩耍。团队负责人叶欣上前询问,发现这名小男孩是医学上货真价实的“肥胖儿童”。叶欣说:“这名小男孩只有10岁,身高142厘米,体重却已达到48.4千克。医学上,10岁这个身高的小男孩体重在38.71千克到44.15千克之间属于超重儿童,超过44.15千克就是肥胖儿童了。”
于是,团队成员在征求小男孩家长同意后记录了小男孩初始的身高、体重、腰围数据,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一周食谱,并邀请他与团队成员们一起运动。“我们加上了男孩妈妈的微信,离开马站后,常常给男孩妈妈发送有关膳食和运动的推文,还邀请小男孩前往温医大附一院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参加我们的减重训练营呢。”
叶欣告诉记者,“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来自温州、杭州、宁波等多个地区,大家利用暑假时间在各自的区域分发调查问卷,通过学校、社区寻找“小胖墩”。“生活中,我们也在时刻关注肥胖儿童。上周在滨江街道,我刚加了一位超重小女孩妈妈的微信呢。”
“能吃是福”在作祟?10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最高
“在温医大附一院儿童保健科见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因肥胖所带来疾病前来就诊的孩子,带教老师告诉我们,肥胖会影响身高,存在提早发育的风险,中重度肥胖可让孩子出现如高血压、高血糖等传统观念中的‘成年慢性病’。”医院的实习经历让同学们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话题产生关注,叶欣说,“另外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少一个‘小胖墩’就多一个健康儿童,我们希望弄明白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干预方法。”
“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由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学、信息与管理学等的30名大二大三学生组成,以温州市为主要调研地区,通过学校、社区、医院等方式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筛选肥胖儿童进行长期追踪,并对家长和专家开展访谈。
“我们在查找文献和访谈医生时,超重肥胖儿童比例是很高的,相当于五个小孩子中有一名是超重儿童,但是实践调研过程中,这样大体重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多。”实践过程中,寻找肥胖儿童成了团队的一大难题,“西化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少的运动,都是孩子肥胖的‘凶手’。另外,在‘能吃是福’的传统喂养观念,许多家长对孩子超重肥胖问题十分敏感,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小时候胖没有关系’。我们以BMI(体重指数)为评定指标,在调研的大范围中小学生中发现,10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
开展“减肥夏令营”,孩子家长有收获就是团队最大鼓励
针对调研结果,实践团队开展了以改善儿童体质健康为目标的夏令营,招募6-18岁的儿童青少年,设置了营养科普和运动实践的课程。“我们形成了体系化的课程,制作了趣味运动包,希望唤醒孩子的‘课间十分钟’。”暑期实践结束后,实践团仍坚持每周来到各个社区开展膳食科普活动,趣味运动课程,寻找各个社区的大体重儿童,希望在寒暑假能招募这些孩子们来参加专业的健康减重营,形成常态化的监测。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还通过对家长进行科普宣教,改善家长对肥胖的观念。叶欣说:“很多家长对我们说,‘我平时都不知道这些膳食知识,你们的宣传真的很有用’,这些话语是我们最大的鼓励。”
除了“健康‘医’共体”暑期社会实践团,温州医科大学其他实践团也收获累累。在2023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中,学校获评“全国百强实践团队”1支、“全国百强实践项目”1项、“全国百强实践成果”2个;在2023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中获评优秀实践项目3项‘在2023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决赛中,学校作品从606件调研报告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总成绩位列全省第二,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