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8·19”医师节,他们是如何过节的?记者走进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探访“光明使者”聆听“追光故事”
  • 作者:陈巧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3816   浏览:623
  • 在门诊,他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面对患者,用心用情问诊听诊;在手术室,他们全副武装,屏气凝神,一丝不苟,用双手守护患者光明;在实验室,他们伏案研究,专注于课题申请、评审以及论文撰写,在紧扣学术的节奏中为临床医学探索新知。他们,是一群给人们带来光明的人。

    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属于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让我们一同走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聆听追光故事,踏足追光痕迹,跟随光明使者追光前行。

    视光诊疗中心主任毛欣杰: 看门诊、做研究、带学生、做科普,忙得连轴转是日常状态

    “每天的门诊量大约90人,有时候会更多。”当记者见到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主任毛欣杰时,他正在为当天的门诊做准备。

    每到暑期,视光诊疗中心就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门诊就诊迎来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至今,每天来到该中心就诊的患者达2000余人。毛欣杰说,为有效应对这一场场的门诊高峰,视光诊疗中心每天都会安排40多名眼视光医生,加班加点,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检查、诊断、处理,筛查眼功能性问题和器质性问题,一个接一个的诊疗环节,是毛欣杰作为一名视光诊疗医生工作的内容。而在门诊岗位上,高峰期七天连轴转的状态,在眼视光医生群体中也并不鲜见。

    “忙的时候,都来不及喝上一口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很宝贵。”被患者“团团包围”的毛欣杰,从踏入诊室开始便没歇下来过,“一天门诊下来,经常手发抖,颈椎疼。不过再忙也要把工作做好,最近有不少家长带着近视的孩子大老远跑来就诊,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配一副眼镜。”面对近视的孩子,毛欣杰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普及近视防控的科学知识,从近视原因讲到近视危害,从预防近视说到干预方法的选择,这在业内通常被称为“话疗”。

    视力问题的产生,也经常带有主观因素。在毛欣杰看来,一名医务工作者,除了给患者看病,更要学会倾听,了解患者心理,甚至做好心理疏导,也就是要懂得“见病、见眼、见人、见社会”。

    有一次,毛欣杰接诊了一名自称视力下降的患者,但经过反复检查,患者的视力其实是可以达到5.0的。这样“没病称病”的患者,立即引起了毛欣杰的注意,他猜测其中必定有特殊的影响因素。在沟通交流中,毛欣杰了解到,患者所在的家庭迎来了二宝。作为家里的老大,患者曾经享受的爸爸妈妈的爱被“二宝”分割了。爸妈忙于照顾二孩,无形中冷落了患者。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这名小患者就用“装病”试图博取父母的关注。

    门诊任务是繁重的,但这些只是毛欣杰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医生这个角色,他还经常忙于科研和教学。“每天忙得连轴转,看门诊、做研究、带学生,还要抽空做大众科普。”毛欣杰笑言,或许忙而充实才是合格医生的职业日常。

    眼底病临床中心执行主任吴荣瀚: 每个手术日“浸泡”手术室十多小时为患者打开新“视”界

    “在工作中,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病人的眼泪,有痛苦和悲伤的,更有喜悦和感动的。在他们的泪水中,我看到了被疾病折磨的痛楚和治愈顽疾后的幸福,常年寻医就诊无果的无奈,千里迢迢赶来就诊心中重燃希望的激动,还有术后重获眼睛健康的喜悦。”对于眼视光医院眼底病临床中心执行主任吴荣瀚来说,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病人的经历他都会耐心聆听和分享,但更让他自豪的,是收获病人的肯定和信任。

    前些天,吴荣瀚为来自山东的唐女士进行了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曾在外地做过五次手术,趴床治疗长达3个月,但唐女士依旧未能摆脱一次又一次复发视网膜脱落的境遇。吴荣瀚说,唐女士反复治疗却始终无果,疾病对其心理带来的影响或许比病痛对其身体带来的折磨更厉害。“这一次的手术非常顺利,为了让唐女士重振信心对抗病魔,术后我告知她,这很可能是她最后一次接受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了。”不曾想,听完吴荣瀚的话,原本还算平静的唐女士突然如孩提般大哭起来,“可见她之前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

    像唐女士这样慕名而来向吴荣瀚求助的患者有很多,有来自成都、贵州、新疆等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有法国、美国、非洲等外籍人士。

    视网膜脱落、黄斑裂孔以及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等各种眼底疑难杂症,都是吴荣瀚几乎每天要打交道的。“每个手术日20多台复杂眼底手术,常常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十多个小时‘浸泡’在手术室里,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内心却是激情澎湃。”但伴随着高强度工作而来的往往是自身的病痛,几年前出现血压异常的吴荣瀚,如今也加入了常年服用降血压药的队伍。

    近期,吴荣瀚又为一名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张先生进行了视网膜脱离、裂孔修复手术。“那天刚下门诊就接到通知参加会诊。”吴荣瀚回忆,“患者很年轻,但患有严重的视网膜脱离、裂孔。第一次手术后出现严重的增殖反应,视网膜再次脱离。”当天,团队医生向吴荣瀚寻求帮助。为尽快解决难题,吴荣瀚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随即换上手术服,为张先生加急进行了手术。

    该手术创下了他近期手术时长新记录,以往约半个小时的手术,此次用时近一个半小时,足以见得该台手术的难度之大。走下手术台,吴荣瀚却笑着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的确,这正是他的个性。每完成一台手术,吴荣瀚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多累,而是庆幸在“实战”中实现了自我突破。

    手术室、病房、门诊、讲台,吴荣瀚的每一天都要来回奔波于各个不同的场所、地点,但无非都在为一个目标奋斗,那就是做好医学工作。“虽然我的工作每天都让自己处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境地,但每次听到患者的一句肯定,看到患者恢复健康,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周佳玮: 邀请患者参与实验,用科研之“手”拨开弱视迷雾

    在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周佳玮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和合作者组建的浙江-加拿大转化视觉认知联合实验室。每年,有100多位成人弱视患者走进这里参与实验,他们中有的在参与系统实验诊疗后视力有所提高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疾病,它不像近视、斜视,可以通过配戴眼镜或手术进行视力矫正。”周佳玮说,他们就是利用自编程序和校准的显示设备呈现不同视觉图像,让弱视患者通过观察图像完成预定视觉任务。这是一种针对视觉功能发育异常的精细刺激训练。

    作为一名资深的科研工作者,20多年来,周佳玮全身心投入到视觉功能损伤与修复领域的研究中。谈到为何选择这一领域,周佳玮表示,目前针对弱视的诊疗方法还有待改进。目前,传统遮盖治疗虽是弱视临床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停止遮盖易复发、大龄患者效果差、高级视功能无法有效提升等临床诊疗痛点。此外,针对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也缺少合适的研究工具。

    当下,弱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眼健康最主要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青少年弱视发病机理研究,诊疗方法的创新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温医大视觉功能损伤与修复课题组的负责人,近年来,周佳玮团队也是收获颇丰。例如采取视觉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构建可精准量化弱视双眼视觉认知损伤的科研工具,从双眼的角度提出弱视发病机制的新学术观点等。此外,团队还构建了适宜我国儿童使用的量表,从更广泛角度评估儿童生活质量和视觉功能,以及通过探索多种因素对弱视患者双眼认知的影响,提出全新弱视双眼认知功能调控策略等。

    “科研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理论构建,而是将这些理论变成切实可行方法,为疾病发病机制、治疗策略探索提供证据,真正用于临床,帮助患者。”令周佳玮欣喜的是,在实验过程中不少弱视患者的视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实验的进行,部分患者的视力改善到了正常水平。虽然这部分患者不再满足实验入组条件,但是周佳玮却格外开心,因为这正是实验的初衷,也让团队看到了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

    近视防控专科住院医师吴昊: 临床科研双向发力,卓青医者深耕近视防控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对于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专科住院医师吴昊来说,并没有多少不同。和往常一样,这一天是他的门诊日。

    坐诊问诊是每一位医生的基础工作。暑期,吴昊所在的科室迎来就诊高峰。“从早到晚,前来问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其中青少年居多。近年来,大家对近视防控的认识有所提升,关心如何正确用眼,如何做好近视防控。作为一名近视防控科医生,吴昊认为,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做好近视防控科普和宣教同等重要。

    “大家对近视并不陌生,但是谈及与近视防控的相关知识,完全了解的人却并不多。”吴昊说,“在接诊过程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近视,不了解近视度数的增长趋势,不知如何防控近视。”

    吴昊说,实际上近视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眼科问题。从婴幼儿开始,人们就应该关注近视,尤其在儿童眼球发育敏感时期。开展眼健康筛查、建立眼健康档案以及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都是防控近视的好法子。

    除了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在吴昊看来,成年人的相关检查同样重要。“不少近视成年人认为自己的近视度数已稳定,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未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殊不知近视很可能带来一些眼底改变,例如视网膜变性、裂孔,近视性黄斑变性等。”

    一方面是做好近视防控的临床工作,另一方面专注于近视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策略的研究。吴昊曾发表过论文,解释巩膜缺氧是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及近视形成的触发因素,并提出“近视形成的巩膜缺氧学说”。基于该机制学说,吴昊还开展了系列研究探索新的近视控制方法和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2022年,吴昊入选了眼视光医院的卓越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他表示:“参加该项培养计划后,无论门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收获了更多支持和关怀。个人发展规划、目标设定更加明确,自我思想认识也有较大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