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晚报:你见过条纹、爱心图形的视力表吗?他们用技术与爱心“重启光明”
  • 作者:胡海珍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邵子伊   字数:2134   浏览:913
  • 近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觉康复专科李小曼博士的诊室里,当戴上助视器时,患有先天性眼部疾病的大二男生小陈当场喜极而泣,他说他这是第一次看世界看得这么清晰。

    作为国内低视力专业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之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觉康复专科在探索中实现技术创新,在公益活动中践行医者仁心,用技术与爱心“重启光明”。

    爱心图形视力表 这里的设施很特殊

    在候诊走廊上,有2条上下排列的明黄色的扶手;候诊区地面有一条盲道,一路延伸到诊室里面;边上还有生活技能培训室、心理咨询室以及不同的视觉功能检查室……

    走进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觉康复专科,大家会发现,这个地方与医院其他就诊区域有点不同。而这些特殊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低视力者能够安全行走、获取信息。

    低视力者是指无法通过传统的手术、药物或眼镜等的治疗获得生活及工作需要视力的眼病患者,黄斑病变、青光眼、白内障、遗传性眼病等都会导致低视力。也就是说,低视力患者并不是看不见,他们仍然有一定的残余视力。

    201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觉康复专科正式成立。该专科所有专职成员均有赴国际低视力康复机构进修经历。如今,该科在院党委副书记陈洁教授和专科主任张芳的带领下,临床、科研、公益、教育、产品研发和推广全面发展,致力于为低视力和盲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视觉康复服务。

    记者发现,在这里,有不少特殊的低视力检查和康复设备。就连视力表,也都与众不同。比如针对0-1岁的小婴儿,视力表是采用条纹图形的;针对2-3岁的幼儿,视力表采用正方形、圆圈、爱心等图形。此外,还有用于低视力康复的助视器,光学望远镜、光学放大镜、电子放大镜应有尽有,还有可以同时看远看近的电子助视器。

    从微弱光线到清晰世界 每天见证神奇一幕

    7月25日中午11时,在李小曼的诊室里,来了一个低视力患者——00后小陈。由于患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小陈的视力仅剩下眼前微弱的光线。戴上适合的助视器后,小陈再次清晰地看到了眼前的世界。

    从江西来温州看眼病的小林。他从小视力不好,学习基本靠听。李小曼给他检查时,发现他的右眼矫正视力仅0.16。用了助视器之后,他的视力可以达到0.5。小林很开心这些工具能够帮他看得更清晰、更舒适、更持久,他告诉医生,他马上要读大学了,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有了这些工具,再也不用担心学习问题了。

    在该院视觉康复专科,针对各种视觉损伤患者,李小曼和她的同事们借助助视器以及定向行走、生活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康复手段,每天都在见证他们重见光明的神奇一幕,从而帮助他们利用这些残余视力重新回到正常生活、学习中,重启光明。

    有人拒绝使用助视器 康复工作充满挑战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做宣传和推广。”李小曼告诉记者,当时不仅是普通市民不了解,就连很多眼科医生也不了解他们科到底是做什么的。专科刚成立那几年,每天的门诊患者仅个位数,甚至没有患者。

    由于大众对低视力知晓率太低,低视力康复工作总是充满各种挑战,“很多来就诊的低视力患者,因为不方便或外观问题拒绝使用助视器,我总是要花比检查和验配的时间更长的时间向他们介绍助视器的作用。”

    如今,接受助视器的人越来越多,主动来寻求康复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温州地区之外,有不少是全国各地打“飞的”来的患者。

    前不久,李小曼接诊了一名从安徽赶过来的中年患者。该患者在17年前由于外伤,导致左眼失明。半年前,他又因为再次的头颅外伤导致右眼视神经萎缩,视力仅为0.02,几乎只能感受到外界的一点点形状 。根据我国低视力和盲的标准,他属于盲的范围。他为此在全国各地看眼睛,最后来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李小曼给他配了1100度的远视眼镜,解决了外伤后无晶状体的问题,他的视力升到0.08。再结合4倍望远镜,达到了0.2的视力。“当时他是被家人搀扶进诊室的,离开的时候,他是自己走出来的。”

    “其实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给患者配上适合的助视器。”李小曼说,“看到视力不好却不接受康复的患者,我挺难过的。因为他们明明可以借助工具看得更清,但却走了这么多的弯路。这也督促我们要将低视力科普宣传做得更深更广。”

    走出医院到高原“光明行”达5万公里

    2011年,在他们的努力下,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在盲校设置、帮助低视力儿童学习明文的低视力教室。

    为了能够将更多的低视力患者从黑暗中拉出来,他们又开展了“川藏青光明行”项目。10年来,他们共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跨越千山万水,走过17个贫困县(市),行走5万多公里,实实在在地践行“光明使命”,发挥全视觉技术力量。

    为了让“川藏青光明行”更好地落地生根,他们还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之路,设计了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现场检查流程和工作方式;借助科研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专用于高原藏民的眼科检查工具和高原公益电子病例系统。他们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设计不同服务方案,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眼科医疗队”,以满足各地患者对光的渴望以及对新技术的向往。

    如今,该项目已从单纯关注白内障眼疾人群发展到全年龄段、全方位眼健康人群的全覆盖,形成一套完善的眼健康医疗扶贫体系。在未来,该团队还将致力于低视力康复的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推广,培训更多低视力专业人才,为更广大低视力者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