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医创新开展特殊手术方式——免插管肺结节切除术+多模式围术期镇痛
很多人一听到肺部手术,立刻心生恐惧:身上插满管子、上呼吸机、全身麻醉、大手术、术后护理、卧床调养……近期,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程德志团队联合麻醉科团队开展的早期肺癌日间手术、无痛病房模式,将“微创”“无管技术”与“快速康复”理念完美结合,患者在术后,可自行走出手术室,24小时内即可出院。
创新“术式” 应用早期肺癌
医生轻拍患者肩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呼吸有没有困难?”“有疼痛感觉吗?”
患者轻松回答:“感觉良好,没有呼吸困难,也没有疼痛。”“医生,我可以自己走出手术室。”
患者与医生谈笑中,并肩走出手术室。这个术后场景,是患者朱先生没想到的,完全打消了他在术前的各种担忧。
一个月前,37岁的朱先生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肺结节。在温医大附一院胸外科门诊中,医生诊断为:早期肺癌可能,建议尽快手术治疗。但朱先生是一名老师,听说手术要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长期说话费力等情况,很难迅速回归课堂进行教学,这让他顾虑重重。
难道就只能任由这个“疑似炸弹”肆意生长?面对该患者的期盼,温医大附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程德志决定为其实施该团队近年来创新开展的特殊手术方式:免插管肺结节切除术+多模式围术期镇痛。
手术历时1小时,顺利结束。朱先生轻松走出手术室回到病房,术前术后几乎“一个样”。第二天上午他顺利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微浸润腺癌。休息了一周,朱先生便回归了教学课堂,康复速度让人惊叹。而常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的患者在术后,要在观察室观察2小时,卧床6小时后才能站立活动和进食,还要住院观察3—4天才能出院。
“这种新手术,应用微创+无管+多模式镇痛,可以助力患者超快速康复。”据胸外科主任医师程德志介绍,该手术过程,团队做了一系列优化调整。以微创手术为基础,只在患者胸部开了一个3厘米左右的切口,用于胸腔镜的进出及组织取出。这样一来,术后切口引起的疼痛相对减轻,可减少术后发生肺炎的概率,也可减少止痛药的使用。
据团队成员、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张翔介绍,这种处理应用了超快速康复理念,即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处理的各项措施进行再次优化升级,从而大大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
多学科合作 保障手术安全
“手术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会考虑对手术过程进行优化。”程德志表示,在手术前期,他反复与胸外科其他医生讨论患者的既往病史,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并组织胸外科团队与麻醉科共同商讨手术镇痛方案。
由于常规胸腔镜手术需要在患者身上插尿管、气管和胸腔引流管等,特别是用于麻醉控制的双腔支气管,较普通气管插管粗、硬,容易造成患者喉咙痛、声音嘶哑、粘膜溃疡、喉部或气管损伤等。很多对“声音”有要求的患者,尤其是老师、律师、主持等职业的患者,术后可能会长期恢复不到正常工作状态。
而该手术中运用了无管化诊疗方式:无气管插管、无导尿管、无胸管,可以大大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据麻醉科副主任莫云长介绍,传统气管插管药效一般在术后6小时才会逐渐消退,不插管,一方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保护患者喉咙和声门功能,保障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超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手术中的应用,虽然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此类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程主任表示,针对每个患者个例,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优的手术方案。
“三类”结节 专家提醒要注意
在体检的时候,很多人会查出肺结节,虽然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的,但是专家提醒,有“三类”肺结节要引起注意:一是看形状,边缘长得越“古怪”,恶性可能越大。如呈分叶状(以浅分叶多见),或有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二是看大小,直径<5mm是微小结节,99%是良性。长径>15mm、实性成分≥5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属于高危结节;三是看密度,如果结节的CT值>-450 HU则属于高危结节。
“在定期复查中,若结节不断增大,需警惕恶性。至于具体情况,应交由专科医生判断,不要自己瞎担心。”程主任表示,一旦胸部CT筛查高度考虑是早期肺癌结节,大部分患者都会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据了解,近年来,温医大附一院胸外科对肺结节开展分类策略,对肺楔形切除,部分肺叶、肺段切除患者开展快速康复,针对部分肺癌患者可以做到胸腔镜术后一日出院,治疗效果好,恢复也更快。
原文链接:http://szb.66wz.com/newspaper?mediaKey=wzrb&classify=0&id=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