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都市报:时隔10个月,老两口都荣任“大体老师”!
  • 这是夫妻成功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温州首例,他们的儿子也早已做了器官捐献登记
  • 作者:何群芳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高雪纯 高拓   字数:1408   浏览:3093
  • 第53位,第60位!时隔10个月,顾润德和唐莲芬这对携手走过了55年春秋的夫妻,先后荣任成功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除了遗体捐献,夫妻俩还捐献自己的角膜,可帮助至少4人恢复光明。而他们的儿子顾永斌,早在10年前就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据悉,这是我市第一例夫妇成功捐献角膜和遗体的事例。

    他动员父母和自己一起参加器官和遗体捐献

    昨天上午,儿子顾永斌出席在基安山陵园博爱碑前举行的感恩追思会。“父亲的名字已经刻在了纪念碑上,很快,母亲的名字也将被刻上去。分开10个月后,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

    3月31日下午3点半,唐莲芬老人安详离世,享年72岁。接到家属通知后,温州医科大学眼库暨温州市眼库和温州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赶到敬老院,及时对老人进行了角膜采集和遗体接收。

    而在去年5月25日,唐莲芬的爱人、76岁的顾润德先生逝世后就捐献了角膜、遗体和脑。顾润德老人的角膜帮助了两位患者恢复了光明,而在下周,唐莲芬老人的角膜也将帮助至少两位病人重见光明。

    两位老人萌发捐献角膜、遗体的初衷,来自儿子顾永斌。今年 51 岁的顾永斌,1993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临床系后,一直从医。10年前,顾永斌通过支付宝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希望能通过另一种方式,为祖国的医学贡献一份力量,让后来人更幸福。”

    5年前,顾润德老人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虽四处求医,但老人的症状一直没有改善。“我作为一名医生感到责任重大,可是我的能力有限。”顾永斌动员父母和自己一起参加器官和遗体捐献,用于临床研究和医学教 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

    志愿捐献的人数逐年增长 但教学遗体缺口还是很大

    两张薄薄的荣誉证书,上面却清晰地写着几个沉甸甸的大字——“顾润德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脑”、“唐莲芬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眼角膜”。白纸黑字,印刻着两位老人恩泽患者、造福社会的善心。“父母亲善良了一辈子,到最后还想着能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顾永斌介绍,父母亲平时乐于助人,上世纪80年代为帮助一名素不相识的病友,两人毫不犹豫地拿出 了1000多元。“这是他们两人将近两年的工资。”

    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温州医科大学眼库暨温州市眼库主任陈蔚介绍,经评估,唐莲芬老人的角膜质量良好,至少可以让两位眼疾病人恢复光明。两位老人也分别成为温州市眼库的第601例和第760例角膜捐献者。202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和集团分院实施了500余台角膜移植手术,手术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但是角膜供体仍然非常缺乏,我们医院近两年登记需要做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在1000例,但仅有不到五成患者能够幸运等到捐献角膜移植,恢复光明。”

    “这是我市第一例夫妇成功捐献角膜和遗体的事例。”温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王继军介绍,我市于2010年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截至昨天,我市共有135例器官捐献,60例遗体捐献,角膜捐献达720 例。目前,在温医大递交遗体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共有178人。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受赠遗体的尊称。志愿捐献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教学遗体的缺口还是很大。温医大基础医学院负责遗体捐献工作的杨新东老师说,按照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每年需要70余具遗体,而捐献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