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处于首位。
“最近抢救了好几位心梗病人,其中一位是104岁高龄、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刷新温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的纪录。春节真是一道得小心迈过的‘心坎’!”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周浩介绍,他和同事在最近的两个月时间内就为39例急性心梗患者做了紧急心脏血管开通手术,其中不乏年轻人,其中一位洞头患者,今年才30岁不到,因为送医太迟,如今深陷昏迷。
心血管病年轻化 吸烟酗酒是“祸首”之一
春节是阖家团圆、气氛浓烈的日子,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很多聚会取消了,但春节人们依然是会集中、大量进食肥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很多人还会因为假期熬夜,使交感神经系统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些都给心梗的突至打下伏笔。春节是最放松、欢乐的日子,不曾想不良的生活习惯让血管最“累”,导致春节成为心梗发作“小高峰”。
令周浩感慨的,还有心梗患者的年龄:“很多患者年龄都在30岁至50岁之间,正值青壮年,没想到血管竟然这么差。”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血管疾病,其实不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心血管问题,甚至猝死频发,十分令人惋惜。25岁的《巴拉巴拉小魔仙》演员孙侨潞因心肌梗死不幸去世;22岁拼多多女员工凌晨下班后在回家路上猝死……心肌梗死越来越年轻化。
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过量饮酒,肾功能不全、长期熬夜等。周浩介绍:“我们整理分析最近两个半月的数据,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已达百分之十以上。这些年轻患者都有烟瘾,生活不规律,常常熬夜酗酒。”研究发现,吸烟酗酒都很伤血管,尤其吸烟,已经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有毒性成分,如尼古丁等,进入人体会损伤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慢性炎症,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尼古丁还会抑制人体正常的痛感,影响人们对心脏病的“报警器”——心绞痛的感知,最终引起突发心梗。
先兆症状会警示 重视身体发射的信号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饮食、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长期熬夜加班,容易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导致心梗的出现。而且现在出门就有各种代步工具,居家就能买菜、外卖,活动量较以前少得多,长期没有运动量而导致体质下降,血液循环也容易受到阻碍,血液无法及时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更容易出现血管堵塞这种表现,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会逐渐侵害血管健康,不仅容易引发心梗,还容易导致脑梗甚至是肺栓塞的出现。
暴饮暴食,吃过多的油腻食物、油炸食物、烧烤等等,都会导致过多的脂质和垃圾沉积在血管内,从而导致血管出现脂质斑块,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梗的出现,年轻人有这样的习惯居多。
周浩说,从心血管发生问题到心梗其实还是有一些距离,期间身体会给我们一些警示,但是很多人因为不懂或者不重视就忽略了。“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心梗先兆症状,头晕、恶心等是属于不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常常因为活动、情绪激动或者寒冷天气所诱发。如果不适感持续时间约3分钟~5分钟左右,停止活动、平静心情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逐渐缓解,就是‘心绞痛’。一旦疼痛剧烈,甚至有濒死感且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无效,那就是心梗了。”周浩提醒,怀疑心梗必须尽快就医,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做心电图并抽取静脉血化验一下心脏损伤标志物等,即可确诊,对康复有重要意义。
养成良好习惯 远离“心病”困扰
远离心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可使血管痉挛,而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大量饮酒则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所以要戒烟限酒,提倡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四少三多”的原则,少糖、少盐、少脂肪、少淀粉;多蔬菜、多水果、多蛋白质。
同时,运动锻炼不可少,积极锻炼身体,避免久坐,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游泳、快走、打太极拳等。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合理运动。还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如果感觉到压力很大,要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而且平时的作息也很重要,不熬夜,生活规律,生活节奏张弛有度。
周浩呼吁,要定期体检,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要控制体重,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养成良好习惯,远离“心病”困扰。
原文链接:http://www.wzrb.com.cn/%255C/article1057252show.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