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个病是造成儿童失明的第一位病因。在浙江乃至全国,对于患上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以及更多的眼病患儿和家庭来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儿童眼底病专科副主任医师陈峰和他带领的团队,无疑就是他们的“光明使者”。
国内首个
儿童眼底病专科
2010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儿童眼底病专科成立,针对学龄前儿童眼病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这个专科成为当时国内首个儿童眼底病专科,也是浙江省唯一的集儿童眼底病筛查与诊治为一体的儿童眼底病专科。
对陈峰团队来说,他们就是一支不是儿科医生的“儿科”团队,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就是儿童,致力于呵护婴幼儿的眼睛健康,预防和避免儿童低视力和盲的发生。这9年来,他们年儿童门诊量达7000例,其中外院转诊过来的占了一半。
目前,他们的技术处于全国前列,全省领先。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温州地区外,还有来自丽水、台州、宁波等浙江省各地区以及周边的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儿童眼底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致力于推动儿童眼病专科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治疗没有
1毫米的偏差
由于早产儿一般出生后都在有产科和新生儿科的医院新生儿病房里,对其的筛查一般都是请该院眼科的医生过来会诊。但是由于早产儿眼睛小,检查视网膜病变需要娴熟的间接眼底镜使用技巧,不少会诊医生无法准确会诊该疾病,容易漏诊该疾病,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每一次的会诊和治疗,陈峰形容“都犹如走钢丝”。
有一次,他受邀请去台州某家医院会诊一个28周、出生体重800克的早产儿。会诊后,他发现孩子的病变已经是中度了,需要每周会诊。于是他就每周去会诊,3周后发现她的病变发展到了阈值期病变,这种情况需要72小时内治疗。他就带家属赶回眼视光医院,购买了专门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药物,带上这些药物以及相关治疗用品返回该院新生儿病区。
在病房护士和医师的配合下,在患儿的暖箱里,陈峰给孩子做了双眼眼内注射药物的治疗。这种治疗是非常精细的,针头进针的距离不能有1毫米的偏差,而且没有手术显微镜的帮助和麻醉医师的帮忙,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强硬的心理素质。
治疗后,他还是不辞辛苦每周前去会诊这个孩子。通过2个月的时间,孩子的病变最后完全消失,如今恢复得很好。
陈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规定需要对出生胎龄小于等于34周或者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进行筛查,没有病变的话,隔周复查一次,直到矫正胎龄44周。但如果确诊,应尽可能在72小时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技术和设备
“高大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筛查和治疗上,陈峰团队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无疑是“高大上”的,有不少还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让很多濒临失明的早产儿恢复光明。
提起儿童眼病,不得不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是造成儿童失明的第一位病因,具有难以检查和发现、治疗窗口期短、不治疗后果严重的特点。目前在国内,陈峰团队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始终是走在前列的。在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上,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表面麻醉下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每年挽救濒临失明的早产儿10多名。
他们率先在浙江省开展新生儿的眼底病筛查工作,通过多种先进的眼科影像设备,比如包括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和儿童数字化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等,结合基因监测,用以筛查儿童疑难先天性视网膜疾病。现在,他们每年完成新生儿眼病筛查近5000例。
医生简介陈峰,博士,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外科副主任医师,儿童眼底病专科副主任,国家卫计委《医学参考报眼科频道》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遗传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对儿童先天性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专攻,精通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和手术治疗。曾经在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Bascome Palmer眼科中心(美国排名第一的眼科中心)做访问学者。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