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温医大附一院消化内一科带头人黄智铭迎来了“好日子”:市区公园路院区消化内一科病房经过装修和为期一周的试运行后,重新投入使用。“回归为方便老城区群众就诊,体现了我院‘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当然,这不仅是回归,更是‘扩展’,老院病房是我们的一小部分,新院还有我们的‘大部队’,老院区主要是服务老城区患者,而新院在高速路口旁边,交通四通八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周边县、市、区。我们要努力以最好的技术和服务守护百姓的健康。”温医大附一院消化内科下设消化内一、内二两个科室,是浙南闽北地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内镜检查和介入治疗主要的临床科研教学基地,承担着疑难危重病的诊疗和抢救工作,技术实力雄厚。“老院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消化内一科带头人黄智铭是我国最早将RT-PCR技术应用于查找肝癌患者外周血罕见的癌细胞,以示其是否有微小转移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1996年,老院的“育英住院及门诊大楼”刚刚落成并对外开诊,而黄智铭正好结束了一项受国家教委、卫生部委派,参加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有关消化道肿瘤诊治课题研究工作,回到医院在“育英住院及门诊大楼”开启了临床、科研及教学的成长征程。说起老院区,黄智铭充满着深情:“我1987年入职,从事消化病学工作32年,是亲眼看着我们医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从老院区的矮房子到如今新院、老院的高楼大厦,我也从‘住院医师’逐渐晋升至‘主任医师、教授’,这经历是世间对我最好的馈赠。是老院老领导及老师们培育了我!”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消化学科已经拥有门诊、病房、内镜中心,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科室,消化内科共有专科床位近200张,平均床位使用率超100%,2018年全年门诊量超43万人次,胃肠镜量15.3万人次,在全国排名第一,远超第二名上海中山医院的12.9万人次。不过,目前这么大的量仍然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就像胃肠镜检查,患者排队得一个来月。黄智铭表示:“守护百姓的健康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为群众提供最好的技术和服务,还需要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是我们医护人员长期的奋斗目标。”
“发现一个早癌幸福一个家庭”今年温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2018年温州市癌谱报告》显示,恶性肿瘤是温州人致死病因的首位。从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来看,在温州,相当于平均每天有78人被确诊为肿瘤、36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消化系统的肿瘤占据了绝大部分。
说到消化系统的肿瘤,黄智铭双目炯炯声音迫切:“消化道癌症,通过CT和胃肠镜检查大部分都能筛查到,而胃肠道的早癌发现主要还是靠胃肠镜的检查,早癌的发现,对患者的意义非同一般。”黄智铭介绍,早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与晚期癌患者的结果完全不同。早期发现食道癌、胃癌、肠癌后,通过ESD 技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将早期癌肿从黏膜直接剥离掉,让更多的早期胃肠道癌患者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并保存器官及功能的完好,从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温医附一院每天都在做这样手术。
由于早期癌症不一定是有症状的,不能等身体出现腹块、血便等“报警信号”才去检查,这样往往会错过发现早癌的时机。不过,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而医疗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做胃肠镜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幽门螺杆菌抗体等手段,来发现高危人群,再进行胃镜检查来发早期胃癌。
黄智铭定科室里发现一个早癌患者,就奖励500元给检查的医生:“百姓一定要重视早癌筛查,特别是高危的,有遗传倾向的人群,一定要做胃肠镜检查。我国三家国家消化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包括我国仅有的两位消化内科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都在致力于提高胃肠癌早期诊断率的研究工作。”黄智铭在病人中拥有很好口碑:“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我只是凭良心做事做人。患者来看病都是很焦虑的,对病人多点耐心、多点从患者的角度考虑,医生的人文关怀对患者有不一般的意义。”
确实,一个拥有“精湛的技术”加“人文的关怀”,并始终从患者的利益着想的医生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