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金子兵:寻找光明的使者
  • 作者:周大正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江叶龙 陈伟   字数:1698   浏览:18287
  •  

    1977年出生,温岭人。现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遗传眼病专科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研究。 采访对象供图

    渴望光明、恐惧黑暗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金子兵面对陷入黑暗中的失明患者,感同身受。金子兵说,在未知的科学世界里奋斗跋涉,犹如在黑暗中找寻治盲解药,不惧艰辛为患者点燃希望。

    经过10余载日复一日的坚持,金子兵带领团队收获了“云开日出”的喜悦。由金子兵主持完成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理及干细胞研究”,通过研究我国视网膜色素变性现患特征及诊断途径,成功找到“夜盲症”的一个全新致病基因,使用诱导多功能细胞分化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片作为治疗手段,为临床应用和治疗奠定关键的科学基础。这一项目成果在2018年度浙江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视网膜在视觉系统中好比照相机的“底片”,对人类视觉至关重要。视网膜色素变性(简称RP)作为一种遗传性眼病,俗称“鸡盲眼”“夜盲症”。

    “这类患者大都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随着年纪增大病情加重,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患者尤为痛苦。”金子兵介绍说,2000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成为附属眼视光医院一名住院医师后,接触到大量视网膜疾病疑难病例,开始关注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发病率为1/3000,属于罕见疾病,但在中国13亿人口中,罹患此种遗传眼病患者人数达100多万。“眼科领域最难的就是视网膜疾病。”金子兵告诉记者,由于视网膜位于眼睛后部,属于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跟人的大脑连在一起,一旦发生疾病,就如许多大脑疾病一样,束手无策。

    “研究这种小众遗传眼病,更容易确定致病原因,为研究其他眼科疾病奠定基础。”金子兵说选择该项研究,也是希望以研究好这一“小”病为突破口,再去攻克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大类的视网膜疾病。

    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现为温州医科大学)支持下,金子兵被派往日本宫崎医科大学进修,开始为期8年的求学、科研生涯。

    金子兵发现,在日本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也不少,他在所在的眼科门诊查阅了六千多例病例,借助所在单位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方面的优势,对多能干细胞的视网膜分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刊登在细胞移植权威期刊上。

    当时,日本研究者采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已经准备做临床试验,而国内在这一块却接近空白。“如果中国没有参与进来,将来肯定要依赖进口药品,这对我国在眼科方面的发展非常不利。”心系祖国的金子兵认为。

    2010年6月,他决定辞去日本研究所工作,毅然选择回国,抢占干细胞治疗“夜盲症”高地。

    2011年,金子兵回到母校温州医科大学。凭借其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多项成果,金子兵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人才发展支持计划,他的团队视网膜再生医疗研究组的研究工作日渐步入正轨。

    不善交际的金子兵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上。“要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苦干巧干。”金子兵说,在瞿佳教授、吕帆教授指导下,从2013年开始他的团队开始“收割”研发成果——

    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探索中国RP群体的突变频谱,建立临床筛查诊断技术体系,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全新的致病基因——SLC7A14;在国际上第一次用柞蚕蚕丝做了一个纳米支架材料,将视网膜的细胞种在支架上,形成了一个视网膜细胞移植片,让盲眼兔子重新获得了部分视觉感光能力;进行中国最大规模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基因诊断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开发并建立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数据库……

    “虽然这些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还不能马上为病人提供治疗,但是为临床试验转化提供重要突破口,为治疗盲眼指明方向。”金子兵表示,获奖是对他们团队的鼓励,但科学探索无止境;拨开未知科学世界的重重迷雾,继续跋涉在为患者寻找治盲新药之路上,“寻找光明,是我一生的追求”。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