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府门第大闺秀,聪慧志择悬壶职;颖悟锋芒占头角,义妁再世济苍生。”这是八十二岁肿瘤患者许大爷为首届温州名医、温医大附一院放化疗科主任谢聪颖作的藏头诗。许大爷身患肿瘤多年,一直都找谢聪颖治疗,在他眼里,谢医生不仅医术高,可堪比古代女名医义妁,而且对待病人很有耐心,像他的女儿一样亲切。从医二十多年,谢聪颖在临床技术方面积极创新,紧跟国际医疗步伐。“大医精诚、厚德至善”,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她不断努力研究新的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跟肿瘤的不断较量中,她感悟更多生命的真谛。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主攻哪方面的治疗?这些年有哪些突破?
谢聪颖:我主攻的方向是胸部肿瘤的诊疗,大家都知道,目前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排在所有肿瘤的第一位,所以我们的任务比较艰巨。这么多年,我们在这方面一直努力并有很多研究和创新。比如我们传统的早期肺癌诊断都是采用低剂量螺旋CT 筛查,这项检查的准确率不是非常高,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损伤。这么多年,我们希望能开发出更无创的检查方法,研究通过患者外周血液中分离的外泌体来诊断,发现这种诊断方法不仅准确率更高,而且只需在病人身上抽5 毫升的血液。我们团队在第17 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做了有关这项研究的发言,同时基于我们团队以往的成果,我有幸被选为“中国十位代表医生之一”,被专题采访做成宣传册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展示,这篇研究文章也被CCR 杂志全文发表。我也随即被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全国委员,并受邀参与编写《中国CSCO肺癌诊治指南》。在精准放疗技术方面,我们也不断追求国际化标准。去年8 月,我们科室的精准放疗质控通过了全球最权威机构——美国RTOG 的检测标准,成为国内第六家通过该项国际标准的医院,也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医院通过该项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医院现在的放疗精准度和设备均已达到国际标准,患者在我们中心所做的治疗,精准度跟国际标准是一样的。
记者:肿瘤病人群体很特殊,您如何跟他们相处?
谢聪颖: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比较严重的肿瘤病人,确实比较敏感,我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换作是我,我能不能像我的这些病人一样平静而勇敢地面对疾病?所以我发自内心佩服和尊重我的病人,也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当病人在治疗方案选择上犯难的时候,我经常会对病人说“如果你是我的亲人,我会怎么选择”,希望利用我的专业知识,给予病人更好的参考。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学英语老师,32 岁患了肠癌晚期,当时的确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病人和家属每天都愁眉苦脸,我们也不知该如何安慰。有一天,我们老主任特意找她交谈,对她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作为老师,你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给身边人做个榜样,倘若你换一种积极的态度,哪怕只是给个微笑,也是对生命更好的对待。”这位病人听了这番话,情绪立马发生转换。也是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如何跟这类病人沟通。当“化疗”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时,通过“ 话疗”,可以用语言的力量鼓励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彰显更多的正能量。
记者:您认为医生怎么做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您是如何做的?
谢聪颖:首先专业要过硬。我们是医生,不断学习提升医术,创新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是最基础的。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注重国际化交流,关注专业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努力保持领先的水准。我相信病人找医生首先是信任医生的专业水平。另外,医生应该对病人有“共情心”——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我们要共同战斗,一起面对肿瘤这个可怕的敌人。我现在投入部分精力做科普,希望发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一起来预防、对抗肿瘤。
记者:从医二十多年,您有哪些收获?
谢聪颖:我非常热爱这个行业,从小就立志当医生,觉得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当我真正成为医生并工作了二十多年,体会到医师的成就感是语言无法形容的,不仅仅是临床技术上取得成就,还有来自患者的信任和认可。我记得有一次过年,有个患者坐了三四个小时的车来到我的门诊室,不是为了找我看病,只是为了向我表达感谢,让我很感动。我的很多病人,他们面对疾病和生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感谢这份工作让我不断在直面生死中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乐观对待生活。
记者: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您有什么建议?
谢聪颖:首先疾病来了要正视它,积极应对,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一定要找专业的医院和医生。其次应该理性治疗,客观看待效果。有些病人对治疗期望值太高,导致家庭负担过重甚至负债累累。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看到病人在得了肿瘤以后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方式。肿瘤治疗现在还是个世界性难题,理性安排治疗是大家都需要学习的课题。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病人家属,应该给予病人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肿瘤疾病面前,病人的治疗机会只有一次,应该让病人自己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