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这个看着奇怪的疾病名词,别说是老百姓,就连很多非眼科学专业的医生也可能没听说过。对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葡萄膜病专科副主任王毓琴来说,选择葡萄膜炎这个冷门专科,和团队齐心协力,让该院的葡萄膜炎专科成为作为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葡萄膜病专科,近13年来,她做的不仅是治病救人,而是在坚守一种情怀。她坚持下来了,也终于静候花开。
幸运——
成浙江省
葡萄膜病专科第一人
选择葡萄膜炎这个特殊的专科,王毓琴觉得是偶然中的必然。
王毓琴父亲是九江市医专附属医院内科主任,自小就在医院后面的职工宿舍里长大的她立志当一名医生。她进了江西医学院读本科,竟跟父亲成了校友。
本科毕业,当时医疗界流行“金眼银外”的说法,于是她进了九江市医专附属医院眼科。弟弟更是受她影响,不仅学医,而且也读的是眼科,并且他还跟姐姐同一年考上了中山眼科中心的博士,读的是白内障专业。
王毓琴最终临床工作的落眼点竟是葡萄膜炎专科这个冷门,倒是她从来没有规划过的,回想起来也算偶然中的必然了。因为她硕士读的是白内障的硕导,却无意中做了葡萄膜炎的课题和文章;博士报的是角膜组的先驱做博导,却转而被国内葡萄膜炎知名专家杨培增教授收为学生。2006年,她来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工作,专科由她开创,并成为了浙江省葡萄膜病专科第一人。
坚持——
13年专注冷门学科
坚持的是情怀
王毓琴认为,以下几点体现出了葡萄膜病专科的冷门:
“葡萄膜炎”,这个疾病不为人知,让那些得了葡萄膜炎的病人能快速地找到这个专科来看病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葡萄膜炎,其实是需要进行细分成亚类的炎症性眼病,种类纷繁复杂,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对视力的损害程度也不一样,但是目前擅长诊治葡萄膜炎的专科医生很匮乏,还有很多眼科医生认为葡萄膜炎是看不好的眼病,由医生来传播了这种偏颇的观念,这更会使得病人得到及时规范地诊治受到阻碍。
还有很多眼科医生就把葡萄膜病划归到眼底的视网膜病里面去,说葡萄膜炎属于眼底内科。其实二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向却各不相同。
因此,来温州的近13年,其实也是王毓琴自身理清这些观念、寻求突破的13年。而10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日复一日,她其实做的也是一种情怀。
突破——
病人群体
覆盖全国23个省份
去年,该科病人门诊量达到了2.5万多人次,其中葡萄膜炎病人约1万人次,外省患者占到20%~30%。平均门诊量连续5年来每年涨幅超过3倍,面向的病人群体覆盖了全国23个省份。
让王毓琴印象深刻的是一对从兰州坐了几天火车赶到温州求诊的父子。儿子是个大学生,从网上搜到王毓琴是看葡萄膜炎的专家。
父亲50来岁,两只眼睛反复发炎,左眼已经失明。王毓琴发现病人其实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的双眼急性前葡萄膜炎,左眼发生了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导致了失明。她教病人如何配合医生积极控制病情以及用药相关注意事项,并让他保持和她联系。目前该病人维持了右眼的视力,学会了正确配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该专科成立时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葡萄膜病专科,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以葡萄膜疾病为主要诊疗范围的眼病专科,所诊治疾病几乎涵盖所有葡萄膜炎亚型。近年来,专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突破传统葡萄膜炎用药局限,联合全身用药,减少副作用;召开浙江省首届“葡萄膜炎病友交流会”,推广葡萄膜炎科普知识,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并引进个案管理师,加强葡萄膜患者宣教,完善院外管理程序;2017年成立华东地区第一个“葡萄膜炎志愿者服务队”,推广病友互助模式。
发展——
结束了一个人
孤军奋战的时代
“专科的提升,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从2017年9月1日起,医院结束了王毓琴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时代,专科有2名硕士毕业生和1名个案管理师护士加入。
王毓琴介绍,今年她在推动专科建设的规划上主要有三方面:
努力培养新人,打造生力军,做好人才储备,摆在了专科建设的首位,这样也能配合眼视光医院集团化建设和拓展。
积极引进和尝试新技术,对葡萄膜炎采取精准诊治,从而提升团队的专科医疗业务能力。
打造和参与更多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造诣,积极推广葡萄膜炎规范诊治理念,传递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这也进一步扩大他们团队的学术影响力。去年8月,他们在温州举办了第一届葡萄膜炎诊治学习班,学员逾150名。
接下来,她打算继续加强专科个案管理建设,注重培养有效和良好的医患沟通环境,2017年他们举办了第一届的病友交流会。
■人物简介
王毓琴,中共党员、眼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葡萄膜病专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免疫与感染眼病学组委员。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SCI期刊15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30余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