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以为这只是一棵树,仔细一看居然是两边的肺叶!”7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丹若小医”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天河街道庄泉文化礼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医学课堂”。通过初始器官,头脑风暴,亲手操作,带领孩子们感受到了现代医学与象形艺术结合的魅力。
艺术绘画,天马行空
“笔尖下的37℃”作为温州医科大学的品牌项目,自开办以来,有口皆碑,深受校内外一致好评。与传统器官绘画不同,“笔尖下的37℃”鼓励将器官与其形态类似的树木、花朵、金鱼等结合,使人们在认知器官的同时,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给这老牌项目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上,实践队员们展示了几副构思精巧的优秀绘画作品,引得孩子们阵阵感叹,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笔开始“艺术创作”。“这是牙齿,上面是细菌,要是不刷牙,牙齿就会细菌打倒。”一个孩子将牙齿画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儿,将细菌画成了疯狂生长的蔓草,告诫我们勤刷牙。孩子们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器官相结合,富有创意,令人眼前一亮。
手工培土,别出心裁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在手绘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用超轻黏土引导孩子们结合想象,制作出于富有新意的作品。“老师,心脏的形状是怎么样的?”“老师,看这个黑色的肺,抽了烟就会变黑。”......小模型里大方圆,孩子们的童真创想令人耳目一新。短短半个小时,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有的是一套完整的消化系统,有的是一张微笑的脸。做工虽显稚嫩,但每个孩子都用心准备,仔细操作。手工创作如火如荼,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实践队员们将孩子们的作品悉心保管,并且拍照与家长分享。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对人体器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医学的种子。“我最喜欢被画成花朵的子宫,那是我在妈妈肚子里呆的地方。我以后也想做一个医生,亲眼看看器官长什么样子。”营员郑羡之如是说。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