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州日报:86名志愿者在四川壤塘点亮光明火种 公益情怀书写大医精诚
  • 作者:孙余丹 实习生 柳密    通讯员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吴旻月   字数:   浏览:2328
  • 全员育人投身公益,仁心书写大医精诚。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人人都崇尚公益精神,他们把公益提高到与教学和实践并重的地位。继去年眼视光师生走进色达、理塘后,今年7月,86名志愿者又将爱进驻到四川阿坝壤塘,开展了为期20多天的川藏青光明工程·壤塘行

    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由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等专家组成的公益服务团,走到当地患者身边,为他们送去健康和服务。正如眼视光学院、医院院长瞿佳提出的“正能量叠加”效应,全员投身公益活动,让每一名医学生从内心树立起医德榜样。

    每一次做公益都是一次历练

    在高原上播撒光明的火种,是一场体力的较量,也是一场意志力的煎熬。

    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徐栩告诉记者,由于壤塘缺乏技术,缺少医生,当地不少老人长期忍受着失明的痛苦。通过前期筛查,服务团需要为217名患者开展白内障手术。

    从上午8点开始,到晚上22点,徐栩和几名白内障专家一刻不停地开展手术。“每完成一台,就要吸点氧,然后再继续。”一整天下来,徐栩做了46例手术,这比平时在医院多出一倍多。

    徐栩坦言,医生走出医院,来到贫苦患者身边,尽管这段路很累很难,但心理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却是前所未有的。从2009年起,徐栩每年都坚持参加学院和医院组织的公益活动。

    1998年以来,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医院一直致力于防盲救助,把人才培养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防盲治盲的医疗救助模式。2001年起,全球首家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医学健康中心在温州医科大学成立;2006年,启动慈善启明项目,为山区贫困人群实施免费手术,推广了防盲治盲“温州模式”;2009年,联合民盟中央启动“明眸工程”……发展至今,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形成了十多项公益救助品牌项目,涉及角膜病、青光眼、儿童盲及低视力等,累计超万名师生志愿者参与。

    每一次做公益都是一次提升

    “通过公益活动、医生的仁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品德融入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医学生们通过观察和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到医德的真谛。”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建说,由此产生的震撼和感动,会让医德的力量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医学道路。

    在此次壤塘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所有医学生志愿者印象深刻。

    当地一名70多岁的失明孤寡老人,听说来了温州专家,就恳求邻居把她背下山,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服务团驻地。

    经检查发现,老人右眼因为感染,暂时无法手术,而左眼因白内障合并其它眼病,也不宜开展手术。这下,老奶奶瘫坐在地上,抹着泪迟迟不肯离去。为了圆老人的光明梦,专家们克服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其左眼开展了白内障手术。考虑到后续可能诱发的感染,服务团成员们又现场筹款,让老人能够在壤塘的医院住上几天,防止突发情况。

    做完手术后,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对在场的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在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医生的价值和救死扶伤的快乐。”眼视光学院眼科学研究生陈国富说。

    每一次做公益都是一次修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法则。多年来,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医院通过寻找有效的载体,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壤塘行中,学生志愿者们走进13所学校,为2862名师生进行视力筛查;在当地人民医院医疗点,志愿者们还为1200多名居民进行眼科检查,配镜830副。

    谈起收获,陈国富告诉记者,参加公益活动,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柔软,也会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作为一名未来的眼科医生,他将坚定地朝着自己的医学理想和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信念前行。

    这样的公益活动自眼视光建院以来,一直在开展。公益活动也成为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该院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能适应未来医学发展要求,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眼视光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临床实践提前、科研训练强化的基础上,还鼓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公益活动,并把公益实践纳入学生的培养评价体系。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