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针灸中医与西医麻醉相结合 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还能说话
  • 温州晚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均炉,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国医盛典——融贯中西麻醉“研究贡献奖”
  • 作者:王骁    通讯员单位:温州晚报   编辑:吴旻月   字数:   浏览:5517
  • 日前,在郑州举行的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年会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均炉教授,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国医盛典-融贯中西麻醉“研究贡献奖”。

    对于麻醉,很多患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麻醉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还是具有相当的神秘感,而麻醉医师也因此在医疗界被称之为“幕后英雄”。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王均炉教授,揭开这位麻醉专家及麻醉医学背后的一些“秘密”。

    因工作与麻醉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临床专业的王均炉,因为工作关系与麻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只是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来做的他,随着一个个病人从他的手中接受了无痛治疗和手术麻醉,并且安全地下了手术台,他开始对麻醉有了不一样的了解与认识,并由此产生了兴趣。随着各种疑难杂症和手术难度提高的“挑战”,他对麻醉技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痴迷,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并积累经验。

    1993年,王均炉参加了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的进修学习,回来后,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外科手术的发展必须要麻醉技术进步的支撑。1996年,他在附一医成功开展了浙南闽北地区首例脑动脉瘤手术麻醉。此后,又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显微神经外科麻醉,诸如颅内动脉瘤、巨大脑膜瘤、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血管内膜剥脱、烟雾病、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肿瘤、脑干肿瘤等手术麻醉。

    如今,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都由他负责实施,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开展了无痛人流、分娩镇痛、无痛取卵等临床新项目。

    至今为止,王均炉已主持和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科研成果奖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200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作为项目第2负责人获2014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5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积极耕耘于麻醉与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中西医结合麻醉技术临床应用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治疗等领域。

    麻醉是手术患者的“守护神”

    记者在附一医见到王均炉的时候,他正穿着一身手术服从手术室里走了出来。做了一个上午手术的他,精神还是显得非常饱满。他说:“没办法,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可以让患者睡着,自己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他说,很多患者以为麻醉只是给患者打一针,让患者在手术时免去疼痛,其实并非如此。平时所说的临床麻醉,不仅仅是手术上的镇痛,还包括手术当中对患者生命的保护,如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大出血时的止血、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调理等等,这些都是由麻醉医生来承担的。

    麻醉的含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为了减少患者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患者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患者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整个手术过程,麻醉医师都必须在场,而麻醉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时间长,麻醉维持时间就长;手术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也短。

    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还能说话

    面对此次荣获的首届国医盛典-融贯中西麻醉“研究贡献奖”,王教授说,中医针灸麻醉是中国独创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针麻逐渐融入西医麻醉并应用于手术临床。麻醉药物本身就是有毒性的,经过麻醉医生对用药量的控制,使毒性降到了最低,因为手术的需要才不得不用,否则手术就没办法进行。通过针麻,就是为了把麻药的量减少,减少麻药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同时利用针麻对人的机体进行调解,增加抗应激能力,同时增加人体免疫力。

    上世纪90年代,针麻开始应用于开颅手术这样的大手术,针麻对开颅和颈部手术的效果非常好。1993年,附一医也开始将针麻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发展这门技术,比如将针麻用于控制手术患者的血压,减少出血,以减少麻药的用量。

    针麻还有镇痛的效果,有些手术用局部麻醉就可以,甚至是开颅这样的大手术,通过针麻后,也可以实施局部麻醉。之前麻醉学界就尝试过针麻与麻药相结合的开颅手术,术中,患者的颅脑被打开后,患者还能与医生进行交流。不过考虑到患者的舒适性问题,现代开颅手术中最多使用的还是全身麻醉。

    麻醉开始运用于舒适化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医学技术也是越来越成熟,应用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除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也都用到了麻醉。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舒适化医疗,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舒适化医疗慢慢成为现实。比如无痛胃肠镜的检查、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取卵,以及各种晚期癌痛的镇痛等等。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疑难手术日渐增多,再加上老年患者的增加,手术风险性比之以前都增加了不少,这使得对麻醉医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王教授说,现在很多患者不是手术做不了,而是麻醉是否能耐受的了。比如高龄患者,本身基础疾病比较多,加上全身的血管老化,而且要做的手术都不是小手术,因此对麻醉医生的挑战非常大。之前就有个102岁的患者,因为骨折需要手术,麻醉难度就很大,通过麻醉医生的精细化操作,顺利让老人度过了难关。再比如有个高龄患者,嘴里只有一颗牙齿,气管插管一插就有可能会掉,牙齿掉了不可怕,最怕就掉到气管里,那就要命了。这些都是麻醉医生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物名片

    王均炉,50岁,麻醉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文成县人民医院院长,擅长解决疑难复杂手术的麻醉及危重病人急救,尤其擅长颅脑外科麻醉与术中脑保护、器官移植手术及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麻醉。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