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两会精神在温州“接了地气”——
  • 温州晚报:眼视光医院在全省首推“团队医疗” 挂普通号相当于挂专家号
  • 作者: 欧阳潇    通讯员单位:温州晚报   编辑:朱雪芬   字数:   浏览:3058
  •     春节前,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引发热议。此次全国两会召开,又有回响——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接受媒体采访,重点提出要在全国推广“团队医疗”。这“两会”精神迅速在温州接了地气。昨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开展“团队医疗”试运营——首批推出4个团队,患者就诊不必抢专家号,因为一个普通号相当于专家号。经省卫计委确认,附属眼视光医院是全省首家推行“团队医疗”的医疗机构。

        首批4个团队 “全国顶尖”专家领衔

        附属眼视光医院的院长助理、眼眶眼整形微创中心主任吴文灿每周都会放出60个专家号出来,但这些号次次被“秒光”,“速度快得跟微信抢红包一样”。如今,病人大可不必去抢他的号了,挂涂云海、陈熙等5名医生的普通号,都有望得到吴文灿的诊治。这5名医生与吴文灿组成了“知名专家团队”,病人挂了这5名医生的普通号,如果病情较轻,这些医生就自行“搞掂”,如果实在病重,他们就会转给团队中的队长吴文灿。也就是说,这些普通医生的背后,都有了一个“专家级大BOSS”坐镇。

        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首推4支团队,除了吴文灿,专家级医师刘晓玲、宋宗明、陈蔚也各带一支队伍。

        每个团队成员加上头儿有6~7人左右,形成梯队,比如,吴文灿团队中,有住院医师(初级职称)3名、主治医师(中级职称)1名、副主任医师(副高)1名。首诊医师可视病人病情轻重转给比自己职称更高的医师,最困难的疑难杂症还有吴文灿把最后一道关。

        4支团队各有专长,吴文灿团队在视神经疾病、眼眶疾病非常拿手;刘晓玲团队擅长眼底专科检查、眼底激光治疗等;宋宗明团队主攻眼部外伤、眼底疾病的手术治疗等;陈蔚团队的专长是角膜病变。

        首批推出他们4个专家带团队,是经过了严格筛选的。吴文灿介绍,团队长要符合3个条件,一是需有正高职称;二是要有博士学位;三是经过医院统计,他们的门诊量的确非常大。眼下,这4位团队长在各自的擅长领域均属全国顶尖水平,因此成了医院首批推出的团队负责人。

        挂专家团队号 “一号双保险”

        4支团队共有26名成员,4名专家外加22名普通医生。

        记者提出疑问,这些普通医师既然作为专家号的“阀门”,那如何保证他们的水平?吴文灿介绍,手下5名医生均来自于他带的科室,且全是“老资格”。“他们最短的跟了我五年,最长的跟了十多年,我脑袋中的诊疗理念他们最熟悉了,能清楚判断哪些病可以找我治疗,哪些自己能搞定。他们各自的水平我也极为清楚。我能把关。”

        他还说,在“团队医疗”推出之前,普通医生坐诊都是“各管各”,遇到疑难杂症只管自己先看了,往往事后才去请教他。有时候实在治不好,直接要病人改挂吴文灿的号,多走个流程不说,还常常挂不上。现在遇到疑难杂症,当下就会往上转诊,会极大地减少误诊概率。

        “团队医疗”制推出后,吴文灿每周60个专家号被减半成30个,但他的团队中的普通医生,手中的号则不设上限。这样以来,吴文灿也觉得清爽不少:“我每周60个专家号中,起码有三分之一都是小病,没必要上我这来看,却被占用了资源。最终导致真正需要的人没法挂号。现在团队成员相当于一个‘筛子’,把病人筛选了一遍,仅把有需要的转过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昨天,记者现场体验了一把挂号流程,在窗口挂了吴文灿团队的号后,被分配至当天坐诊的涂云海医生处,涂云海医生又帮记者转诊至隔壁的吴文灿处。涂云海介绍,如果病人需要转诊,而吴云灿当天刚好不坐诊,他们这些首诊医生则必须帮病人预约专家号。可以说,患者手中的号都有了“一号双保险”的功能。

        记者看到,在51挂号网中,已经出现了吴文灿等4名医生的团队号。截至昨天中午,当天坐诊的吴文灿团队接诊77名,吴文灿看诊14个;宋宗明团队接诊68人,宋宗明看诊34个。吴文灿说,接下来医院可能会在儿童斜弱视、专业验光方面再推2至3个团队。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