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做科研和当校长都是一道“题” 我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好它
  • 温州都市报: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李校堃
  • 作者:周琳子 王雄涛/文 黄攀/摄 摄影实习生 张新磊    通讯员单位:温州都市报   编辑:汪晶   字数:   浏览:4550

  • 李校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现任温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在李校堃领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第二天,温都记者来到温医大生长医院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实验室里的李校堃正高兴地唱着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他形容自己的核心团队不但是来温州取经的人,而且还是在温州扎根的人。

    他热情地与记者握手,还不忘幽上一默:“这是和习大大握过的手。”

    1

    实验室里的生长因子,第一个试用者是谁?

    20余年辛苦科研终获丰收,李校堃并不掩饰喜悦的心情。虽然此前已得知获奖消息,可当亲临现场领奖时,他依然激动。

    李校堃说这是创伤医学、药学、医疗器械、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成果,体现了我国在创伤修复、慢病及老年病领域领先国际的研究新水平。而他则是这项成果的第一个试用者。

    实验室里,摆放着正在培养工程菌的发酵罐。“如果发酵罐一天24小时开工生产,那么我们实验室一周的产量就可以满足全国医院一个月的临床需求。我希望能把这一项成果留在温州。”

    2

    “瞿院长再四邀我来温,这辈子就在这里生活了"

    李校堃的大学本科和硕士都在吉林大学就读。说起温州,李校堃说:“这是我人生转折的决定,我庆幸来到温州,这辈子我就生活在温州了。”如今,他和妻子双方的老人都在温州生活。

    2003年,李校堃在广州暨南大学工作。因为科研,他与温医大原校长瞿佳渐渐熟识。

    2004年底,时温州医学院瞿佳院长专程到广州,第一次提出要邀请我去温州。”李校堃说:“当时我很犹豫,因为我在广州的科研团队已形成规模,而且温州的发展环境与广州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不成。瞿佳就邀请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瞿佳的真诚,最终让李校堃下了决心。2005年年初,李校堃带着10多人的团队转战温州。用李校堃的话说,之前他从没想过要转战到非省会城市,更没想过来温州,在这个沿海城市里,他没有熟悉的人。

    当时的李校堃可能也没想到,20157月,在他来温的第10个年头,除了取得科研成果,还会成为温州大学的掌门人。

    3

    他来温10年,如今已成“招才大使”

    李校堃的科研团队现有六七十人之多。李校堃形容他和三个核心成员肖健、黄志锋、梁广的四人组合,就像唐僧取经的队伍,谁也不可或缺。李校堃说,这么多年来,不止是团队人员无一离开,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才向温州聚拢。

    如今,温医大生长医院生物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长因子(FGF)研发基地之一,实验室的科研设备几乎24小时运转。李校堃总是在温州大学下班后来到这里直到夜里零点才离开。

    不久前,德国吉森大学研究肺损伤修复的专家布鲁奇教授打算让自己的团队成员进入李校堃的实验室工作,布鲁奇教授本人也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在温州;而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专家、国家外专千人的莫萨教授也已提出来温寻求深度合作的意愿。此外,全国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正通过李校堃这位“招才大使”,将目光聚焦温州。

    谈到高校管理和科研工作之间的转换,他觉得自己乐在其中。

    李校堃说,上班时间他大都在温大校长室办公;下班后直至午夜,他就在实验室做研究。在李校堃眼中,管理和科研并非两条平行线,“无论是管理高校还是研究学科,对我而言都是一道‘题’,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好它。”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