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堃教授(右一)对实验室的仪器运行状态进行例行检查。
李校堃,肖健,张宏宇三人的获奖证书。
在温州医科大学东北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幢不熄灯的实验室。
实验室仅一层平房,面积2600多平方米,这里诞生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里就是李校堃和他的生物医药转化团队工作的地方。他们所致力研究的,是一个为众多疑难病患抚平“创伤”的创新项目。
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这个实验室里总是灯火通明。这群为了科学创新孜孜以求的医药研究者们,将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寄托在了这里。
7300多个日夜埋首 只因使命与担当
2016年1月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喜讯从北京传来: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及其科研团队参与申报的《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个成果我至少花了20年工夫”,电话中李校堃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他说:“早在1992年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
20多年的坚持,7300多个日夜埋首研究,李校堃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利用医药的研究与创新,减轻病人的伤痛。因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对慢性创面的治疗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慢性疮面的治疗和干预涉及不多,特别是糖尿病、溃疡、褥疮等慢性疾病。李校堃说:“在我国糖尿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这些糖尿病患者最后的并发症多数会出现难愈的溃疡,有些人不得不用截肢来保命。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非常痛心,也愈发坚定了自己坚持这项研究并致力于新药开发的决心,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帮助。”
2005年,李校堃和他的研究团队来到了温州。温州医科大学斥资2000多万元为他们在茶山校区建立了“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壮大了李校堃生物医药转化团队。
目前,团队拥有各类研究和技术人员150多人,多数成员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有着海外留学背景,被称为小“联合国”。除李校堃外,黄志锋、肖健、梁广被称为这个团队的“三剑客”,是这个学科的主要负责人。在温州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无数次试验和总结,发现FGF家族有23个成员,它们对降血糖、降血脂、心脏病甚至包括肿瘤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进而不断研发出新的药剂制品。肖健说:“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通过我们的研究,使我们国家患难愈性溃疡的病人得到比较有效的治疗,提高愈合率,减少病人的痛苦。”
医生有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作为医药研究者,他们同样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与担当。那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抚平患者的伤痛,让更多的家庭留住健康和笑声。
无数次的凌晨会议 源自坚韧与顽强
夜幕下的温州城,精彩缤纷。然而李校堃和他的生物医药转化团队很多成员,虽然安家于此,却鲜少有时间陪着妻儿看看美丽的温州,甚至连大学城都很少逛逛。
10年间,实验室成了他们共同的“家”。
在研究生长因子过程中,李校堃曾一个月吃睡在实验室,困了就和衣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有一天,实在太困了,他躺在地上,醒来却发现“水漫金山”。原来,实验室冰箱出故障冰块融化了,水流满地,他竟然在水中泡着却不知觉。
科学研究,需要坚韧的意志。在团队很多人的意识中,已经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有时守着一个关键性的实验,一整夜也不能合眼。
黄志锋是李校堃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在他的记忆中,白天每个人都有手头的科研工作,夜晚成了他们最好的沟通与交流时间,有时甚至会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探讨至凌晨四五点钟。
有一次他们晚上7点开会商讨生长因子新药的开发。当话题谈到该选哪类适应症患者来作为实验人群时,大家的意见产生的分歧,有人提出选择烧伤患者,因为临床见效性快。而另一组队员则认为应该选择慢性溃疡的人群,因为病患数量多。选择适应症的人群不同,就意味着新药的开发方向和使用剂量、时间有所改变,因此双方互不相让,辩论至凌晨3点。
像这样的会议,常常一个月就要开六七次。而在每场辩论中,李校堃总起着“灵魂”般的作用,他的一个想法、一个建议常常让陷入思维困境的团队成员豁然开朗。
有一次团队成员晚上12点开会讨论。由于李校堃所乘航班延误,他凌晨2点才匆匆赶至实验室。这时,团队中各方辩论正进入“白热化”,李校堃的到来让这场商讨变得非常有成效。
“那天我们一直讨论至清晨6点才结束话题。随后大家匆匆吃了早饭,继续上班工作,谁也没有眯会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肖健依然激情满满。
科学研究,还需要顽强的毅力。实验室的生活,除了试管、仪器和药剂,就剩下一堆记不完的材料和数据。
为了安心工作,不少团队成员把家安在了学校。实验室和宿舍之间,是他们走得最远的距离。“我们没有周末,唯一的外出就是出差。”肖健说,实验室里的研究工作每天如此。
胡水君是实验室的管理员,他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他说,实验室就是他在这个团队中必须坚守的岗位。每一个科研成果的背后,都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实验,想要成功就必须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败的打击。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追求严谨、忘我投入,每一次前进与飞跃都彰显着李校堃生物医药转化科研团队的创新激情。
一个生物医药产业 彰显壮志与宏愿
很多时候,李校堃会问自己:“我们要给温州留下些什么?”
对此,李校堃和他的团队,毫不掩饰自己的宏愿:“在温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做出一个几十亿甚至百亿、在国内叫得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这,就是他们要给温州的惊喜。
如今,一项项科研成果正走出实验室,孵化成科技产业落户温州,让这份惊喜慢慢成为现实。
在李校堃看来,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素质。在他心中有3个设想。一个是在浙南科技城建立以疮伤修复产品研发为主的理疗综合体,由此来带动浙南科技城的经济发展;其次,在乐清生命健康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引入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大学生命健康相关的成果,通过2至3年的孵化期,使更多的健康产业落户乐清;最后,在瓯海区生命健康小镇开展特色医疗项目,让高校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而这3个设想,都是出于他对温州这方热土的深厚情感。
李校堃说:“尽管温州的区位、实力等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温州市委市政府在招才引智方面也是蛮拼的。像去年出台的‘人才新政十条’,就是温州向世界各地发出的‘招才帖’。这些举措,都让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正是对温州第二故乡的认同,去年3月,李校堃还受聘成为了温州首批引才大使。不管在什么场合,和外人谈及温州的时候,他总会为温州“正名”:“今天的温州,已不是文化、科技的荒漠。一批科技人才,正在这里开花结果。”
科技进步的成果,最终是要走出实验室,造福百姓。
如今,李校堃团队研制的药物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2000多家医院,累计治疗患者8000多万人次。新春过后,国内外参与该项目成果研发的20多位科学家还将齐聚温州探讨项目产业化问题。
李校堃说:“有了这个研究成果,相当于温州在这个领域有了制高点。我们希望能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创伤救治中心,可以是‘前店后厂’的模式,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转化成果还可直接用于临床。从而在温州搭建起一个健康产业化平台,提升我们国家在慢病防治药品、装备、材料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