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就诊的病人说:“现在才发现这几年没有找对科室”、“让专家看一看,放心多了”、“来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
看病的专家和医生却说:“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想要给患者看病”、“能发现一两个病人出来,我就很开心了”、“老一辈的专家对病人的态度,让我们的医生感触很多”……
这么温馨、和谐的一幕来自一场义诊的现场。昨天,中国血管外科学家、胃食道反流综合征专家、中科院院士汪忠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钮善福带领8名温医大附一院的医生来到文成县人民医院,为该院76名门诊病人、5名住院病人进行了义诊。
本次义诊是2015年“当代白求恩行动(温州)”名医在身边慈善公益系列活动之一,“当代白求恩行动”是中国和加拿大医务工作者前后经历5年多时间探讨、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跨国界、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并于前天正式落户我市。
■就诊篇 十多名病患集中听院士讲解病症
“我有胃食道反流病和慢性胃炎,已经有5年时间了,第一年的时候,感到胃酸和烧心,第二年多了胸闷,后来咽喉和气管就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今年61岁的梅老伯将自己的病历和检测报告递给了会议桌对面的汪忠镐院士。
因为胃食道反流综合征专家汪忠镐院士的到来,昨天的义诊将10多位患该病的患者集中起来,将门诊的看病形式变为一场小型讲座,向患者普及这种越来越常见的病症。
汪忠镐说,很多人对胃食道反流病认识还不足,常常被误诊为哮喘等其他疾病。这种病的表现分为四期,第一期是胃食管期,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第二期称为末咽期,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异物感等;之后是口鼻腔期,反流物到达鼻腔、中耳,引起流清鼻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最后是喉气管期,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哮喘等。
义诊现场,汪忠镐一一看了患者带来的胃镜单等,并告诉病人病情的轻重,“病情轻的,治疗方法就是生活调理,少食多餐,减轻胃负担,或者药物治疗,减少胃酸分泌,重的就要进行手术等治疗了。”
在座的几名胃食道反流患者,听完汪忠镐对这病的讲解,都表示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自己的病情,也更加了解这种病。
看了七八年的病终于有了“答案”
“一看到有专家要来的消息,我就立刻到医院预约了。”今年65岁的郑大伯拿着1号预约单,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医院,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希望钮善福教授能够解答一个困恼了七八年的问题:他到底得了什么病。
郑大伯说,他是一名农民,一干重活呼吸就变得困难,特别吃力,他从袋子里拿出十多张CT片子和多份检测报告说,“很难受,医院去了好几家,片子也拍了不少,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毛病。”
钮善福用听诊器放在了郑大伯的脖颈处听了听,又看了患者以前的诊断资料后告诉郑老伯,他的问题出在气管,并且有过敏性鼻炎,“气管毛病还要做肺功能检查,鼻炎你用这种色甘酸钠滴眼剂,睡前往鼻子里滴两滴,可以缓解。”出了诊室,郑老伯称他安心多了,“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面对每一名患者,钮善福都看得非常仔细,其中一名患者的亲属称,患者因为戴着呼吸机不舒服,就不愿意戴,钮善福得知患者住得离医院近,就让家属回家取来了呼吸机,耐心地教患者及家属如何调试呼吸机,“不舒服是因为用的方法不对,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戴着。”
脚浮肿要多注意 找对科室很重要
昨天,除了汪忠镐院士,钮善福教授,温医大附一院消化科、呼吸内科、感染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心内科及全科的专家医生也在现场坐诊。一名患者就在其中一个科室,体会到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
这名患者今年58岁,双下肢经常肿着,症状早上轻,下午重,睡一觉起来情况会好转,这几年看了神经科、肾科等,都不见好,“没想到这病还跟血管外科有关,以前从来没给这个科看过。”病患家属称。温医大附一院血管外科主治医生郑祥韬称,患者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穿弹力袜来缓解。但如果是突然或无故地脚肿大,特别是单侧肿大,就必须要引起注意,极有可能是深静脉血栓,这种病会危及生命,一定要及时就医。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