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下午,市区上陡门青园社区内,有那么一群人在学习异物卡喉后的急救方法,也就是“海姆里克”急救法。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内都在转一条消息,一位家长捏住孩子鼻子喂半颗康泰克,结果药品误入气道导致孩子窒息死亡。其实,如果意外发生时可以及时使用“海姆里克”法是可以阻止悲剧发生的。
“海姆里克”法的原理是利用冲击腹部产生向上的压力和气流,以此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冲出。这种急救法其实学起来并不难,但关键是拳头要怎么握,作用在哪一个位置上。现场,前来学习的市民们一遍又一遍向老师请教,并互相做起模拟表演,一个个都显现出“学霸”范。
不过,来自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白鸽青年志愿者服务社的小老师们也提醒市民,“海姆里克”急救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尤其对老年人,因其胸腹部组织的弹性及顺应性差,容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应首先采用其他方法排除异物,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患者情况紧急时才能使用该法。
针对不同的人群,“海姆里克”急救法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用于他救也可以用于自救。小老师们在讲台上逐一进行演示,那么我们现在也将这些技能告诉更多的市民。
1.应用于成人
1.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
2.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上和脐上的腹部。
3.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
4.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2.自救
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2、3、4三点,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 ,直至异物排出。
3.应用于婴幼儿
如果是3岁以下孩子 应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拖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
如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 采取另一个姿势,使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下一堂急救课学创伤急救
如何用身边常见物品来止血包扎?
5月10日(周日)下午,“好学”课堂将继续请温州医科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服务社走进社区,为居民们介绍创伤现场的应急救护知识,如止血、头部包扎、肩部包扎等。上课地点依旧是在青园社区内。
意外伤害发生时,如果不及时止血,人体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现场止血是控制出血、防止休克、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而包扎则起到了保护创口、防止感染、压迫止血等作用。当意外发生后,不要惊慌不要害怕,拿起身边的筷子、铅笔,以及披肩、丝巾,都可以用于紧急创伤救护。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用常见物品来止血包扎。
想要参与学习的读者可通过以下方式报名:扫一扫二维码(见右下角),关注商报“好学”官方微信,发送“急救知识+姓名+电话号码”到后台,收到回复信息即报名成功。
>>>延伸阅读
注意,这些食物易使老人与婴幼儿发生气管堵塞:
●果冻
●麻花、糖果
●鱿鱼丝、牛肉干
●花生酱
●坚果类
●龙眼、葡萄、樱桃等小巧带核水果
●芹菜、豆芽等不易嚼烂的多纤维蔬菜
●无法嚼烂的大肉块
●长面
●多刺的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