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瞿佳跟同组代表分享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故事。
20年前,一位台湾朋友来到温州做客,但就他在打算离开的前一天,突然发起了高烧,几乎处于昏迷的状态。那位客人的一个举动让瞿佳印象深刻——他摸出一个本子,开口说:“先不要安排治疗,本子上有我家庭医生的电话号码,我过去生什么病,用什么药,哪些药不能用,他都知道,你马上给他打电话。”
瞿佳感慨,这样的全科医生如果能在中国普遍推广,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医改的深层次问题都能够解决。
参与讨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副主任郎胜同样关注“看病难”问题,他听完故事,向瞿佳问起温州基层医院的医生情况。
“乡村里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少之又少,在稍微偏远的地区,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也很少。人命关天,老百姓怎么会把自己的生命健康托付给一个水平不足的医生呢?”瞿佳说,医改要解决“看病难”问题,关键就是要下定决心培养水平能力合格、百姓信赖的基层医生。
郎胜又追问道:“现在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什么留在乡村基层医院工作的很少?”
“乡长为什么干部们都愿意去当?这就是制度问题。”瞿佳建议,对基层全科医生一定要建立合理机制,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回得来”。他也直言,虽然培养全科医生对于高校来说问题不大,但他们毕业后却经常陷入“没人管”的状态,其结局往往是被迫改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并“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瞿佳认为,“制度”两个字非常关键,这说明全科医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医院、政府各方面全力配合。
参加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瞿佳准备了“关于建立基层全科医生‘国标省统、县管乡用’队伍建设模式的建议”。他建议,通过制订《国家全科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标准》 ,明确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伦理,并在省里统一指标,参加国家高考录取,由县级负责人事管理、分配岗位等事项,最后扎根乡镇,服务基层百姓。
“你这个思路很好!那现在卫生部门是什么态度?”听了瞿佳的建议,郎胜立即追问道。
瞿佳曾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部司汇报过他的想法,虽然得到各方认可,但全科医生培养的体制机制一直没能系统地得到落实,各部司都是各有各的说法,没能形成合力,没有真正出台制度。
早在2010年,温州医科大学便率先在温州市开展了本科层次基层全科医生政府订单式定向培养工作。两年时间发展,该项工作在浙江省全面铺开,学校承担省内11个地市,40余个县区的373名全科医生订单培养。2013年,培养专业从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到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全科医生在校生数已达1500多人。
“全科医生是基本医疗守门人,也是医改能不能见成效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尽快建立并落实全科医生制度,激发高校医学人才扎根乡镇的热情,真正解决基层“看病难”,推动医疗改革掀起高潮。
媒体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