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康复门诊,患儿接受医疗仪器治疗
在治疗室内,患儿在家长的陪护下进行各种游戏。
又逢开学季。大街小巷,孩子们背着书包开心上学去。然而,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法正常入学,甚至为了站姿,为了发音,他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困难。日前,记者在温医大附二院儿童康复中心门诊室看到,一群脑瘫患儿正在家长的陪伴下接受一项项康复训练,踮脚站立矫正、平衡协调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口腔运动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医护人员和家长用爱和坚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一个月后,便是“世界脑瘫患者日”,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对脑瘫患儿的关注,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
“左撇子”观念让11岁孩子延误病情
前阵子,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翔教授接诊了两位初诊患者,均为11岁大龄脑瘫患儿。据介绍,其中一位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右边肢体偏瘫的症状,吃饭、握笔等均靠左手完成,右手行动能力落后。然而,家里老人却误以为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左撇子”而已。经检查发现,孩子的右下肢也行动不便,基本表现为右侧偏瘫。经拍片发现,存在脑损伤。由于病情被延误,康复效果也受影响。孩子不得不从普通学校退学,到康复机构或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
“老观念是不少孩子病情未得到及时发现与诊治的一大阻力。”陈翔教授惋惜地说,对于脑瘫孩子来说,越早干预,康复效果越好。
在康复中心,一岁多的江西籍患儿已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康复训练。此前,患儿家长发现孩子坐不住、双手无法抓握东西等异常表现,带来求医。经检查诊断,这是在分娩时脐带绕颈缺血缺氧留下的后遗症——拍片显示其存在明显的脑损伤。陈翔教授介绍,6月龄以后,孩子陆续有相应成熟动作出现,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关键年龄的成熟大动作,如,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等,以及抓握、交递东西等精细动作,还有发音、说话等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社会功能。6月龄以内的孩子,如果喂养特别困难或不吵不闹特别安静的,都要引起警惕。另外,未满月的新生儿手脚特有劲儿,这并非老人口中说的“老成”,而要担心肌张力太高引起的过度发育,这是小儿脑瘫早期筛查的敏感指标。反之,全身软绵绵,一两岁了头部还无法抬起,这表明肌张力过低,也是异常指标,需及时就医。
大脑“中看不中用”占门诊两三成
大脑结构与功能要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不仅要“中看”还得“中用”。
脑瘫患儿主要因脑结构性损害引发功能障碍,而在门诊中,不少患儿并未存在脑损伤等异常情况,却遭遇认知、语言等功能障碍,“中看”却不“中用”。
“这类情况的发生,多以社会因素为主,家庭教育有推卸不了的责任。”陈翔教授介绍,在他的门诊中,这类患儿占到了两三成。孩子的大脑功能,犹如一颗种子,即使种子是先天优质的,但需要后天“施肥、浇水”才能健康发育,而成长环境、教育等问题便是后天因素,对大脑功能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则成了功能障碍的一大病因。
独生子女家庭,一些孩子从小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加上电子产品充斥童年娱乐生活,这些不利因素无形中破坏着孩子的社会功能,引起大脑认知、语言、社交等功能落后甚至障碍。
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不易察觉,多数到了学龄后,随着学习成绩差、专注力不足或表达能力落后等异常情况发生,才会被动就医。前阵子接诊的11岁孩子中,有一位便是因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被带来就诊。检查发现,该患者在肢体动作等方面表现正常,却被查出智力发育落后。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由老人或保姆帮忙隔代教育,他们较多关注生活护理,往往忽略儿童的语言、行为、认知等能力训练,导致部分孩子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异常不易被发现,等到就医时已经耽误病情,给康复训练“拖了后腿”。陈翔教授提醒市民,孩子出生后0—3岁尽量要由孩子父母亲自照顾。
爱和坚持是最好的治疗师
脑瘫,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婴儿期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发育异常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引发脑瘫的原因有很多,早产儿及有生产缺氧、产伤、黄疸、感染等问题的足月儿,都是高风险群体。早在2008年,附二医儿童康复医学科便在全省首创开展了6月龄内小儿脑瘫高危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门诊,使这一疾病能得到早发现、早干预,帮助脑瘫患儿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
在康复中心的各个治疗室里,记者看到,医护人员脸带微笑,耐心地对待着每一位患儿及陪伴的家长。每个诊室被装饰得像儿童乐园,色彩斑斓的墙壁,适合孩子肢体动作的小桌小凳,各种用来安抚和训练的玩具、器材,充满着爱和温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几乎每天都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而这些训练对年幼的孩子们而言又是那么的难以坚持,所以除了康复训练的专业技能,营造愉悦氛围及治疗师的幼教能力培训等方面,都不容忽视。”陈翔告诉记者,如今开展康复训练方法有20余种类型。
康复也要“对症下药”。脑损伤患者首先需要进行早期评定,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康复场所,较严重的病人需要留在综合医院康复科进行综合训练。而对于语言、行为、认知等异常的部分患者,主要以教育康复为主,大多数依靠社会上的康复机构、特殊学校及家庭的介入,当然需要专业的医生予以鉴定、筛查、诊断及评估。
康复训练医疗资源有限,如何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我们医院在全国最早建成儿童三级康复网络,去年已全面铺开。”陈翔教授介绍,为了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将不同需求的病人进行合理分流,在省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院等三级构建立体的康复网络,定期派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让病情较重的病人留在大医院,病情较轻或康复效果已有明显进展的患者,则建议到区级医院或家附近的社区卫生院,继续坚持康复训练。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