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牛奶脸肿得像“猪头”,吃碗面条也会腹泻大半天,海鲜大餐摆在面前,却担心过敏而不敢动筷……这些食物过敏症患者,虽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挑食,却注定与吃货无缘。昨日,附二医成立“变态反应(过敏)临床免疫诊疗中心”,针对过敏症患者寻找过敏原,并试图通过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摆脱过敏症。专家表示,先天性过敏症患者近年来增幅趋势明显,未来这样的病人将越来越多,甚至不乏各种稀奇古怪的过敏原。
所谓“变态反应”,在医学上并不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通俗地讲,叫做联合抗过敏,生活中常见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等都属于过敏反应。针对过敏情况,温州某医疗团队为城区9837名0~14岁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3.3%,湿疹、鼻炎过敏的儿童均接近16%,而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者均有5%左右。
虽然温州的过敏症发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过敏症的“进攻速度”在加快。附二医获得的数据显示,80%的儿童哮喘疾病由过敏引起,其中超过8成与螨虫有关。而医院接诊的食物过敏儿童逐年增加,牛奶和鸡蛋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其次是对鱼、虾、蟹等海鲜过敏,由坚果类、小麦、豆制品引起的过敏患者也不少。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儿科学哮喘变态反应免疫治疗中心博士、附二医变态反应(过敏)临床免疫诊疗中心主任赵伟介绍,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一些机体无危害性物质的应答过于敏感,产生一些介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了危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麻疹、眼睛红肿、呼吸不畅等,有的人在接触过敏物质后,会有速发性的过敏反应,最快只用几秒钟的时间。相比表皮的过敏症状,过敏症患者症若出现在气道部位,如咽水肿、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痉挛等,一旦处理不及时,不乏致命的危险。
对于过敏反应的发病原因,临床尚无明确的定论,个体敏感症患者也可能追查到发病原因。变态反应(过敏)临床免疫诊疗中心副主任李孟荣介绍,临床上能做的,是帮助患者揪出过敏原,并针对个体的发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目前,医院可以检测的食物过敏原有20多种,除坚果、海鲜类难以治疗外,大部分牛奶、鸡蛋过敏症患儿,在脱离过敏食物一定时间,随着免疫力的增强,成年后是可以康复的。而对于高发的吸入性螨虫过敏症,一种“以毒攻毒”的脱敏疗法已进入临床使用,通过调整人体免疫系统的“刹车机制”,逐量注射“螨虫过敏蛋白”,训练人体免疫系统对螨虫过敏原的承受能力,以此达到脱敏的效果。
6岁男童对牛奶过敏 生日蛋糕需要特别订制
病例一
别人喝着牛奶,他只能在一边看着;别人吃着蛋糕,他只能在一边玩耍,假装看不见。这样的场景,成了6岁男童叮叮每天要面对的噩梦。作为牛奶症过敏者,叮叮的食谱与其他同龄的孩子有着较大的差异:与牛奶有关的食物一概不能碰,就连每年的生日蛋糕,都需要“私人订制”。用他自己的话说,“喝了牛奶会变成猪头”。
根据温医育英儿童医院的临床接诊数据显示,牛奶是引发婴幼儿哮喘发病的主因。李孟荣医生介绍,牛奶过敏有较多的表现,有的人会腹痛、腹胀、腹泻,有的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哮喘,如果发生在皮肤上,则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透出水分和红细胞,出现荨麻疹、湿疹。
“现在儿童发现牛奶过敏年龄通常比较早,孩子出生后是否牛奶过敏,很快就能发现。”李孟荣表示,相对于其他食物过敏原,牛奶过敏尚属于康复几率很高的一种过敏症。患者回避牛奶一定时间,可在医院检测人体对牛奶成分的反应程度。通常随着人体抵抗力的增强,人体对牛奶这种过敏反应会逐渐减弱。
吃几根面条就腹泻 他过生日从不吃长寿面
病例二
今年50多岁的市民陈先生(化名)已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吃过面食了,面条、面饼、馒头等面制品都是他的禁忌。通过过敏原的检测,他属于临床上并不常见的小麦过敏症患者。
陈先生是十几年前通过过敏原调查,才明确自己属于小麦过敏症者的。对于他而言,面制品简直是一种毒药,即使只是吃了区区几根面条,也会造成他多日出不了门,严重腹泻不算,身上还会长出荨麻疹。如今各种聚会的场合,陈先生绝口不吃面食,生日的那天,家里也没有长寿面。
相比陈先生,附二医接诊的另一名小麦过敏症儿童的过敏反应更为严重,发病时甚至会出现痉挛的症状。
此外,还有患者因食用米饭出现过敏反应,自认是大米过敏症患者,以至于多年来粒米未进。然而,基于该过敏原非常罕见,临床上也难以判断大米致过敏的猜测是否正确。
>>>专家建议
要让孩子适当接触一些脏东西
对于临床上高发的过敏症,赵伟博士认为,未来的几年这种过敏疾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温医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孟荣表示,越干净,过敏的人会越多。据赵伟透露,美国每三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过敏症患者,比例高于我们国家。
李孟荣表示,城市居民普遍认为的“卫生假说”其实有误区,并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对于儿童来说,偶尔接触一些病毒、细菌,有助于训练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帮助它们产生抗体,“当抗体形成,免疫系统变强了,下一次疾病、病毒或过敏物质来袭时,它的抵御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虽然接触“脏东西”后,人体会有一些腹泻、发烧的症状,但医生认为,这是人体自身保护性的一种应急反应,只要症状维持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反应并无大碍。李孟荣在临床接诊中发现,很多家长发现儿童发烧接近38.5℃时,就希望医生尽早用药帮助退烧。事实上,医学上对于38.5℃有另外一种解释,该温度正是免疫系统进入兴奋阶段并产生免疫记忆的最佳环境,是免疫系统“练兵”的理想温度。经过这次“练兵”,抗体和免疫记忆都会一起产生。需要关注的是,若儿童持续高烧不退,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医嘱确定治疗方案。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