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温医大创新“以服务养服务”公益模式
  • 温州商报:爱心小粥送上门 诚信小铺搭把手
  • 作者:章瑚    通讯员单位:温州商报   编辑:杜珊珊   字数:   浏览:2312

  • 志愿者将爱心小粥送到宿舍给有需要的同学。

    如果是在家,生病吃不下饭,妈妈有时就会煮上一碗暖暖的粥,端到床头来。在温州医科大学里,大学生们也能享受到这种“家”的待遇:想吃粥的时候,只要发一个短信,晚上9点时,就会有志愿者将温暖的爱心粥送到寝室里。温医大爱心粥从去年4月开始运行,一年来,累计送出3000多碗粥。值得一提的是,支撑爱心粥运转的,是“诚信小铺”。市慈善总会称,这种以服务养服务的公益新模式,值得探讨和推广。

    免费施粥 还跑腿送上门

    前年,温州医科大学社区工作部在校园里展开了一项服务微调查,了解学生们的生活需求。“有几个学生都在调查里写到,异地求学生病的时候都会特别想念妈妈,因为妈妈总会煮粥给他们喝。”该校社区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洪晓畅和同事们都认为,学校应该给予孩子们这种“家”的温暖感。

    去年4月,“爱心小粥”在学生宿舍楼里开张了。电饭煲、微波炉、消毒柜……简简单单几件厨房用具,成为“爱心小粥”的主要设备。周一薏米粥,周二黑米粥,周三绿豆粥……一周七天,“爱心小粥”的粥点都不相同。只要学生想喝了,晚上7点之前编辑一个短信就可以。晚上9点多,有免费的“跑腿小哥”送粥上门。

    “所谓的‘跑腿’其实都是学生志愿者。”洪晓畅介绍,爱心小粥的运营操作目前完全由30多名学生志愿者来执行,因为白天要上课,所以送粥的时间都安排在晚上。除了放假外,送粥服务风雨无阻。

    爱心小粥志愿者、今年大二的林煌芳做志愿者已经快一年了。当时仅仅是想让自己课余生活充实一点,后来发现送粥挺开心的,“每次送粥给同学们,他们都会再三道谢,也有人会送零食给我们做分享,这也是他们表示谢意的一种方式”。

    半年多前,应用心理专业的史凯凡因为身体不适没吃晚饭,于是用手机短信点了一碗粥。当晚上9点,送粥同学将热腾腾的八宝粥送到她手上时,这名小女生忽然就被感动到了。从那以后,史凯凡也成了一名送粥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爱心粥共在校园内送出3000多碗。

    哪来的资金维持爱心小粥运行呢?洪晓畅指着学生宿舍一楼所摆设的一个小货架说:这是诚信自助小铺,整个学生宿舍区有21个这样的货架,主要销售零食、生活用品和文具,产生的利润用来维持爱心小粥,并维持宿舍的自助工坊,自助工坊能免费帮学生修补衣服、自行车、雨伞等。

    2013年年初,“诚信自助小铺”在学生宿舍区的两个楼栋内进行试点营业。没有营业员,所有的货币来往都靠同学们的自觉和诚信。这样的模式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仅半年多,“诚信自助小铺”因为生意旺,在各个学生楼栋里都开起了“分店”。一年来,诚信自助小铺的总营业额超过了40万元。而小铺所得的利润全部作为学校社区爱心基金,支撑校内外的公益项目。“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是我们目前在探索的‘人文—公益链’经营模式。”洪晓畅说。

    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李春芳认为,如果仅仅是靠爱心人士的捐赠,很多公益项目就很难保证持久。对于温州医科大学用诚信自助小铺来维持其他公益项目的“以服务养服务”模式,李春芳觉得这种做法和创新都值得鼓励,也值得大家探讨。“就目前来看,这种新模式持续了一年,如果今后能长期维持,走出稳定的公益链道路,那这种方式可以推荐给更多的公益组织。”

    诚信自助 以服务养服务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