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地市级
媒体温医
  • 今天是第29个教师节
  • 温州日报:与你同行 开出绚丽之花
  • 作者:蒋浩洁 陈晓青 林 委 夏雯雯 张丹静 王乐希    通讯员单位:温州日报   编辑:王晶晶   字数:   浏览:2797
  •  

    编者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影响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学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今年市教育局举行“十大育人先锋”评选活动,通过师生参与投票、网络公开投票、组织专家评审,十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段长长的感人的教育故事,本版撷取他们教育生涯中一朵朵绚丽的小花,说一说他们与学生同行的那些生动细节。

    张海音 温州大学 浙江省高校“育人奖” 

    让笑容重新灿烂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教师,张海音解决了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大二女生小可在新生普查中被发现有轻生念头,后诊断为抑郁倾向,并持续咨询将近一年半。在发现小可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其父母教养模式,特别是其母亲的否定式教育后,她与小可进行沟通协商,邀请了其母亲来学校进行家庭系统治疗。现在小可的状态良好,空闲时还会主动来张老师办公室聊天。重新灿烂起来的笑脸,愈发让张海音感受到心理工作的价值。

    “伤心极度时,我找到了张海音老师,与其说是心理咨询,还不如说是一颗脆弱心灵的寄托,感谢张老师!”一名曾被心理辅导过的学生这样写道。

    有时候,半夜会收到学生的求助短信、电话,张海音说,学生在无助的时候想到了自己,是对自己的一份信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赶赴灾区四川广元,为旺苍东城中学2000多名师生提供心理援助。2009年至今,在温州、四川、台州等地为唇腭裂青少年进行多次心理辅导,多次在开展公益性心理讲座。她坚信,沟通、了解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化解心灵的困惑。

    叶小茶 西坑畲族镇民族学校 温州市师德楷模

    留守大山的坚持

    洞宫山麓,畲民故里,西坑镇民族学校的山村教师叶小茶,十几年如一日,用爱书写着自己闪亮的青春。

    从教十几年,叶小茶老师一直都是以校为家,以家为校。周一到周五,天刚蒙蒙亮就来到教室准备上课内容;夜幕降临,她还在学生宿舍里辅导学困生;周六到周日,她以家为校,住在镇上的学困生会三三两两地到她家来做补习、完成作业。

    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十几岁的小叶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是一位典型的留守儿童。每个星期六,他都整理好书包去“上学”,爷爷奶奶常埋怨,劝他不要每周都到叶老师家去,给叶老师添加不必要的麻烦。小叶总是撅起嘴说:“不!我要到叶老师家去学!”在山里孩子的心里,叶老师已不仅仅是一位解惑授业的老师,更是学习上的良友,生活上的妈妈了。

    像小叶这样的留守儿童学生不少,叶老师会经常给他们买学习用品,资助他们生活费。她认班里后进生为“干儿子”,叫他们到家里吃饭,国庆、五一节还带他们出去旅游;她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孤儿;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她总是提早为班上的住校生过节。

    走出大山,调往城镇,是不少山区老师梦寐以求的机会。叶小茶却选择留守大山,放弃来之不易的调动机会,继续留在西坑镇校工作。她目送着一批批学生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每有闲暇,这些学生都喜欢回到叶老师办公室、家里来坐坐,聊聊,亲热地叫着叶老师。

    十几年了,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也画满了幸福。

    郑小侠 瓯海中学 温州市首届师德楷模 名班主任

    爱上小侠

    “我们爱小侠,小侠爱我们!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小侠都是一个最大的动力,督促自己好好努力,脚踏实地做人,不要辜负他的期望!不管多少年以后,我们都会记得这个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男人,一个值得我们感恩一生的男人——郑小侠!”这是郑小侠老师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一段博文,也可以说是他14年来接手的13个班级孩子的心声,老师的教诲虽然已不在耳畔,但一辈子记在学生心间。

    郑小侠,这个让学生心心想念的名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答案是:他用一颗挚爱教育的心关注自己一天中的每一个细节,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感动了学生,把激情、勤奋、悦纳、诚实、善良、责任感这些重要的品质从自己的身上自然地、持续地烙到学生的心中。

    清晨六点多,他在操场上笑迎同学,开启美好一天。他带领全班同学跑步,整齐的队伍,一致的步伐,喊出激扬青春的口号。

    中秋节,他请全班同学吃月饼;冬至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做汤圆、饺子;端午节,全班同学吃粽子和他亲手煮的鸡蛋,感受传统节日的温馨、师生间的亲情。

    寒暑假,已经毕业的学生会经常相约重返校园,聆听他的演讲,讲大学、讲事业、讲感情、讲责任、讲人生。

    当甲流流行时,他坚持每天给全班同学烧开水,暖意荡漾在孩子心间。

    ……

    这些教育情境的精心设计,润泽着年轻的心灵,郑老师就像一位点灯人,点亮孩子的心灯,让教育在无痕中留下光芒。

    郭益民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

    温州医学院首届教案比赛一等奖

    对学生最严

    最受尊敬

    “他对学生要求最严格,同时,又最受学生尊敬。”这是大家对从教27年的郭益民教授的共识。在第三方麦可思调查中,他被学生评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教师”,而他的生理学课程在毕业生心中的满意度最高。

    对学生严格,首先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哪里做得不对,我会直接批评的,这个不需要给面子。现在不严格要求,等他们走上医生岗位,怎么让病人对医生放心。”这是郭益民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的真正用意。“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郭益民表示,“生理学是生命医学的基础,最基础的学科没有打扎实,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障碍。”为此,每学期,他要花很多时间在出卷和出平时作业题目上,力求历年试卷的重复率接近于零,要求平时作业的题目网络上搜不到。这样,想投机取巧的学生少了、认真学习的学生多了,课堂上,没有学生敢趴着睡觉或开小差,因为稍不认真考试成绩就会不及格。

    课堂外,郭益民却和学生“没大没小”。微博是郭老师的教学工具之一。多年来,他每天会在微博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或对学生生活上的困难给予帮助。“很多老师说没有时间上微博,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很多教学的亮点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的,把问题拿到课堂上和同学分享、讨论,也是我们共同学习的途径。”郭益民说。

    黄华伟 瑞安中学 温州市教坛新秀、市教坛中坚

    感谢学生

    “三头六臂”的匆匆身影,“有深度”的哈哈笑声,“很犀利”的教育思想……多少年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一起苦痛欢欣,黄华伟老师的头像经常出现在学校光荣榜上,他的座右铭下赫然写着:“感谢学生”。他经常说,学生也是他的老师,孩子们“永远年轻”的青春激情一直感染着他,激励着他。

    黄华伟特别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李同学家境特别困难,总体成绩不佳但对写作却有着独特的兴趣爱好。他就利用这一点,着力培养其写作能力,使她能凭借一手好文章而立足社会;刘同学身体孱弱,他总是予以特别关照、热情鼓励,去年被评为学校“自强之星”的她, 现在成绩稳居年段前列。

    2010年,黄华伟赴青川支教。短短的10天里,他给孩子们带去了很多个“第一次”。就读于青川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李同学在给黄老师的信中写到,那是她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第一次获得满屋子的掌声,第一次尝到了自信的滋味。在黄老师的感染下,她选择了学习文学这条路。

    黄华伟的生活是“两点一线”的简单,他的工作是“三线并进”的疯狂,慕名找他补习的学生或培训班教席总是被他婉言谢绝,他常笑说:哪有空挣钱!老学生聊起当年一两件小事、一两句话时,他常常他觉得温暖、感动;每到寒暑假期,家里就学生盈门,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欣慰,这也是他激情恒久的重要原因吧。

    朱书记 钱库三小 苍南县教坛中坚

    把医院当宾馆

    19岁登上讲台时,朱书记还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成为一所村小的代课教师。数学、语文、音乐、体育他都敢教。不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学。

    一晃过了28载,他先后在6所学校担任过教师,都是偏远的农村小学。离家最遥远的华阳辅导学校车程要3个多小时,每天都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乡村小学,教学设施差,留守学生多,朱书记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既当老师又当爹妈,日常要上课辅导,业余要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困难,不容易。

    1997年,朱书记突然感到特别累,身体也消瘦得特别快,常常腹部疼痛难忍,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治疗。当时,他承担着两个毕业班的工作,再过几个月学生就要毕业了,他不忍耽误孩子的功课。

    于是,他白天来学校上课,忙完去医院打针、住院。医生开玩笑地说:“你把医院当宾馆了。”就这样,他带病坚持工作了一年多。现在,这群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时不时回来看望恩师,每每聊起这段往事,心中十分感动。

    徐丹阳 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省师德楷模

    “丹阳姐”的人格教育

    徐丹阳老师从教十数年,大部分时间都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尤其是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担任高三文科毕业班班主任,后又勇挑重担,担任高一“艺文班”班主任。长时间的班主任工作虽然累且繁重,但她一腔热忱,学生最清楚,他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丹阳姐”。

    也许是因为温州二高“品德须修,学术是竞”的百年校园文化,也许是因为出于一名思政教师的职业担当,徐老师非常重视人格教育。但是,人格教育讲起来轻松,做起来费力,也没有衡量和考核的标准,做与不做,全凭责任心和奉献热情。这些年来,徐丹阳多次开设市级、校级德育观摩课,多篇德育案例、论文获奖,主题涉及高一新生抑郁症、高考考前焦虑症、生涯规划、人格健康、班级自主管理等。

    2006年,徐丹阳班里有一名学生,因中考失利,对二高心怀抵触,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不与家长沟通。她并没有因为图省力撂担子去认同家长提出的转校建议,而是积极向心理老师咨询,与学生及其家长和初中班主任多次沟通。在全面摸清孩子特点的基础上,让其担任团队组长,鼓励他制定人生规划,对他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将他的点滴记录到人生规划档案袋,让他时刻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高一结束时,学生小王在周记中写道:“没想到自己的高一生活会过得如此充实和丰富多彩,谢谢丹阳姐和同学们的帮助”。

    白炳清 平阳水头镇第一中学 浙江省劳动模范

    善良的种子

    白炳清在自己的摘记本上摘录着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

    有一年,他接任初一新生不久,发现班里一位男生性格内向。经过几次接触与交谈,才知道这孩子自幼父亲离家出走,母亲为了一家生计早出晚归,常常一个人泡泡冷饭就算一餐,放学后就跟着一些调皮生瞎跑。白老师知道后,找他谈心,把自己的休息室提供给他学习做作业,为他买工具书与学习用品。周末干脆把他当做自己孩子一样带在身边。后来这孩子各方面进步都很大,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评上了三好生,最后考上了大学。

    有一回,中途转学来一名男生,性子很暴,常跟同学打架,在家里又与父亲闹矛盾,已经一年没叫一声“爸”了。白炳清创设条件让他得到“闪光”的机会,并抓住机会在班里和他父亲前面进行表扬,使矛盾暂时得以缓解。凑巧的是,白炳清儿子的生日刚好也是这名学生15岁的生日。那天晚上,白炳清准备了生日蛋糕和15支生日蜡烛,陪他过了生日。后来这名学生当了兵,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邵联菊 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 永嘉县教坛中坚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上课,是要给学生一个交代;我们不只是当一天的老师,而是要当一辈子的老师,那就要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邵联菊常常说的一句话。

    刚分配的时候,邵联菊到了一所偏僻、破落的村小。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差,家长们忙于生计,根本没时间顾及孩子的个人卫生,她会在口袋里备上一条小手帕,课余擦擦孩子们脏脏的小手,擦擦黑乎乎的小脸,甚至擦擦脏兮兮的鼻涕。她还随身备一把指甲刀,哪个同学指甲长了给剪一剪,闲暇时还给女同学蓬乱的头发扎上辫子。

    2001年,孩子刚刚出生,她缩短了产假休息时间,担任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拼音掌握扎实,她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有时学校工作忙,就把学生带回自己家辅导。十几个孩子坐在不那么宽敞的家里,她一边抱着孩子,一边一遍遍辅导着学生,直到把所有的孩子教懂为止。

    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她就利用双休日或晚上,上门辅导。其中一个孩子家长时常泼冷水:老师,你别浪费时间了,我这孩子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她总是笑笑回答:“我教教看,相信他会进步的。”

    陈志武 温州市益民民工子弟学校董事长、校长

    办一所益民学校

    “小时候长在农村,家里穷上不起学,妈妈就拿着家养的鸡送去当学费,才让我有学上。”这些记忆太深刻了,也一直萦绕在陈志武的心中。

    创建一所好学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成了陈志武的梦想。2003年,在温州大学任教的陈志武毅然决定掏腰包办学。

    2004年,温州市第一所专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办的民办学校——益民子弟学校诞生了。

    十年间,益民学校从一间出租房发展到现在的两个校舍,从8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名学生,为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子女入学难题。

    走进益民学校,两个校舍,只有8个垃圾桶,学校却又非常整洁干净。“不是我们舍不得买垃圾桶,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减少垃圾产生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家长不必要的开销。”陈志武说。

    办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更要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格和习惯。陈志武奉行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

    蒋浩洁 陈晓青 林 委 

    夏雯雯 张丹静 王乐希

    整理

    原文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