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国家级
媒体温医
  • 中国教育报:聚力融合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链
  • 作者:郑晴怡    通讯员单位: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编辑:邵子伊   字数:3012   浏览:994
  • 11月17日,在温州医科大学举办的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上,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温州医科大学是该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也是国内生物医药研究创新的重要阵地。

    一直以来,学校在细胞生长因子类重组蛋白药物等相关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集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于一体的创新药物发展体系,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链,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聚焦前沿,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创新集群平台

    “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壁虎断尾后为什么还能长出新尾巴?”……对于生命奥秘的好奇伴随着很多人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

    “这些自然现象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0多年前,正是怀着这样一份好奇心,李校堃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到修复,让伤口愈合得恰到好处,这是细胞因子在起调节作用。”

    在科研领域,生长因子一直是比较冷门的研究。30多年前,国内外几乎没人做这方面的研究。最初,实验条件非常有限。为了保障提取出的生长因子能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李校堃和团队成员常常需要吃住在实验室,往往起早贪黑几十天,才能提炼出1毫克的生长因子。

    30多年来,李校堃聚焦于细胞生长因子代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的研究,成功研制出FGFs系列新药,在世界上率先攻克生长因子成药难题,开启了生长因子特色引领之路。团队获3个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1个植入型Ⅲ类医疗器械,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案例和成功经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

    生长因子类药物是大分子药物的重要代表之一。“生物大分子药物与人类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组织再生、代谢调控等重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作为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校堃指出,在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过程中,我国依然存在诸多“卡脖子”难题——新靶点和新结构等原创性发现极为缺乏,细胞培养基、分离介质、表达载体等严重依赖进口,大规模制备设施的国产化能力严重不足。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其使命就是发现新靶点、设计新载体、开发新装备,构建从源头创新到规模化制备的链式创新体系。

    顶配的团队、明确的目标、前沿的科学,是该校药学院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共性。近年来,学院充分嫁接学校临床优势,与科研院所、医院、企业、政府共建细胞生长因子药物与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基因药谷和瓯江实验室,着力攻坚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学校今年新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又一“塔尖重器”,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走出课堂,构筑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当前,药学领域正面临以仿制药为主向以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变。而长期以来我国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仿制药为核心,与国家对创新药、做好药的战略需求相距甚远。”不久前,李校堃在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制药专业教育研讨会上一语道破教育和行业心声。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人才,药学院分层次、多渠道、全周期培养和服务各类人才,着力打造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省高层次特支人才等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团队。药学院通过“导师提升计划”“院士结对工程”等举措,建设“强师资”导师团队。

    “学校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种下了潜心科研的因子,现在我也担起了传承的重任。”本硕博均毕业于温医大药学院的陈高帜教授,在纽约大学完成3年博士后研究之后,毅然回国加入母校。目前,他已在《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

    至今,学院先后培养出5名国家级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学院,成为师资骨干力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以创新药物研发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术平台,形成了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多元协同、全链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药学院院长林丽说。

    全产业链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科研院所和医院整合到学院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体系内,进而推进“懂医精药、懂产精研”药学人才的培养。该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药学院最大的特色是育人导向面向生物医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育人路径则通过整合校企医等资源构建立体育人体系,实现课堂育人、科研育人、产业育人。”药学院副院长黄志锋介绍,学生进入药学院一年后可根据成绩和意愿进入生物制药专业,大二开始就有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学院高度重视视野提升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具有海外和企业背景的教师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更赋予他们丰富的学术资源,让学生进入专业就了解学科前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药学院教学内容多元化,从本科阶段便坚持创新精神培养。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研究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使学生树立科研自信。此外,学院还建立了示范教学中心,把“迷你小工厂”带到学校,组织学生暑期走进企业开展“体验式就业”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产业、岗位的需求。

    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1项。

    面向需求,打通生物医药成果转化产业链条

    “不能把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在李校堃看来,药学院要坚持国家所需、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不断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突破学院、学科壁垒,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早在20多年前,李校堃就基于结构分析对旁分泌型FGF进行遗传修饰和改造,成功解决了长期制约其产业化的系列工程技术难题,一系列关键技术被应用推广到多家企业,孵化了3家上市公司。

    药学院以蛋白药物为高峰、眼科药物为特色,带动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递送及分析等多方向发展,建立了“理论创新—工艺优化—药物递送—临床转化”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0余项。

    近年来,药学院与珠海某公司联合构建了国内最大的眼部疾病修复类生物制品体系,由李校堃团队开发并转让的贝复舒、贝复济等滴眼液连续多年排名位居临床角膜溃疡修复药物第一,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转让到广州、上海多家公司的两个国家一类新药也实现年销售额超5亿元,还有一些关键技术体系已服务或转移于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企业新增2项新药证书和7项新制剂临床批件,带动相关产业收益超百亿元。

    此外,学院还联合公益组织,带领学生和专家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活动,为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弱势人群提供慈善救助服务。学校先后在青海、西藏等6省(自治区)建立了68个创面修复救助点,与40家志愿者义工组织合作建立公益救助网络,开展公益活动235次,累计捐款捐物456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5万公里,受益者达3万余人。

    “创新药物是中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科研和成果转化体系,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国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作出贡献。”李校堃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