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 教育国际化(温医要闻)
新闻专题
  •  暑期游学派,派派有精彩
  • 2014年暑期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掠影
  • 作者:陈伟 辛灵 陈琛斌 张盈   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通讯社   编辑:陈伟   浏览:9096
  • 作为我校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在这个过去的夏天如火如荼,受到了医大学子的热捧。从国际合作交流处、港澳台办获悉,今年暑期我校共派出学生国(境)外交流团队13个(其中8个为首发项目),累计179人,超出去年全年总数近20%。游学去哪儿?有过什么经历和体验?带着这些的疑问,笔者近期采访了一些学生。

    课程派:注重交流,不失趣味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表达。”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暑期项目课程《专业英语(阅读和单词)》课堂上,2012级中外护理1班的王珍妮经常与十几个同学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老师只是讲解一些基本的内容,然后做一些引导和总结。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们在讨论。记得有一个主题是‘你是否愿意在你家附近建设一个有污染、但对当地经济有促进的工厂’,大家讨论得很尽兴。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我感觉自己思考问题也更加全面了。”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4班的潘航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流中,选修了课程《工程创新与创业》。“老师会让我们针对一个市场案例设计企划图,五六个人一组讨论完毕后再进行展示交流,每个人都要讲出自己的想法。”据潘航介绍,大到一个项目的策划,小到用报纸来搭一座塔之类的脑筋急转弯,都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

    得益于瑞典湖多岛多的地貌特征,皮划艇这项运动在当地很受欢迎,2011级生物技术1班郑大涵也因此有机会体验了《皮划艇上的领导力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魅力。“从一开始接触比较容易上手的独木舟来学习划船技巧,到后来转到橡皮艇上,再由河里转到海上。老师在讲授之前都会了解我个人的看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不断地交流。” “这个课程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划船,还会教你一系列的野外生存技巧,怎么用炉子,怎么搭帐篷,怎么利用工具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有在野外的注意事项等等。”回忆起林奈大学游学的日子,郑大涵有讲不完的故事。


    潘航(左2)在香港中文大学暑期课程《工程创新与创业》课堂上与同学讨论

    实习派:严谨负责,以人为本

    “医生诊断很严谨,要经过充分的讨论,而且没有百分之百确诊,不会给病人下定结论是什么病。”整个七月,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陈柳波都在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胃肠病区实习。在澳大利亚一家公立医院骨科实习了3周之后,2013级骨外科研究生蔡乐益发现,当地的医疗程序更加规范。“比如骨科手术中,器械师严格不允许上手术台,只能给具有资格的医生、护士建议使用怎样的器械、怎样使用器械等;医学生培养时,也只能在模拟人身上操作,决不允许在病人身上练习。”

    在清迈大学临床实习期间,2010级临床医学12班的谢彬彬对于科室的划分津津乐道:“这里完全以病人为中心,每个科会根据病人的性别分为男病区和女病区,有助于保护病人的隐私。”另外,据她介绍,查房的医生除了要查自己所在科室的病房,还会去急诊科、ICU等其他科室的病房会诊,“只要病人需要,医生就会出现在他面前,没有哪个病人是属于哪个医生的。”

    由于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分流等原因,国外的病患人数并没有像国内这么集中,这也让许多在门诊实习的同学印象非常深刻。“门诊的时候,医生花在一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平均为半小时,医患之间会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交流,直到达成共识。”成了不少交流生的共同经历。


    泰国清迈大学临床实习项目的同学在手术室实习 

    研究派:资源共享,触摸前沿

    冬季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温和而晴朗。内科学研究生陈轲扬的暑假过得有滋有味,6周里,他“畅游于科研的海洋”。“我所在的昆士兰大学转化医学中心(TRI)每周二会邀请其他研究所的专家来作报告,分享研究成果,中心下面3个研究所的人都可以过来听,周三每个研究小组分享一些最新的文献和各自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周四、周五学生组也会有相关的分享,导师会通过邮件系统时不时把最新的文献传递给我们。而且这里的文献资源非常丰富,所有免费且下载方便。”

    在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IMB),2011级临床医学4班陈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实验技术,完成导师安排的课题。“实验中使用的蛋白表达系统以及单分子检测系统全都是由我们课题组自己研发,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实现单分子的检测。”提及这个,陈弟引以为豪,“在学校做了两年的研究,我们都是在细胞或者菌体里面表达蛋白,第一次接触他们的体外蛋白表达系统,所表达的蛋白很单一、纯度也很高,有助于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效率。”Alpha-screen检测、单分子荧光光谱技术……让他“眼花缭乱”。

    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Lions eye institute眼科实验室,眼科学专业周奇敏第一次接触到流式细胞分析仪、定量PCR分析仪、高分辨OCT等等他眼中“高大上”的设备。他还细致地发现,实验区内每10米安放灭火器,每20米安放冲洗设备,双重逃生通道、多方位险情监控等一应俱全。奇敏说:“这些前沿的理念也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陈弟(左)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暑期项目中做实验

    文化交流派:俯仰皆是,润物无声

    从韩国回来后,参与嘉泉大学夏令营的2013级全科医学专业姚一竹将首尔印象定义为“礼、仪”:“地铁上的老人座位,没有一次看见过青年人坐;自动扶梯上,所有人自觉站在扶梯右手边,为赶路的人让出一条道路;目光所及的所有韩国成年人,都是衣冠整洁,面孔干净。”“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爱护他人,爱护自己。”一竹感悟道。

    在香港港安医院的短短一周里,对于2012级护本3班的邵林燕而言,是健康文化和管理文化的一种全新认知。“每当有重症患者住进港安医院时,首要的便是从饮食上进行调节,给他们吃医院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和坚果等素食,不再给身体造成过重的负担。”“医生治疗,营养师制定营养方案,市场经理了解病人的需要提供服务……医生、营养师、市场经理、物理治疗师、厨师、私人教练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系统。”邵林燕补充道,“这样的分配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的负担。而且,药物治疗只是治标,健康的生活模式才是治本。”

    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暑期医学人文、艺术美学、魅力风情研修团的郑思思在经历了22天的台湾之行后感慨道:“台湾的文化艺术氛围非常浓重。在台北的街角、采玉艺廊、志清厅、中央通廊都能看到各种艺术展览,让人陶醉其中。”

    在亚洲、在欧洲、在北美洲、在大洋洲,同学们游览旅游胜地、文化古迹,体味风土人情,感受多元的异域风情,也将温医大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


     香港港安医院交流项目的同学在学习制作素食营养餐

    在采访中,不少同学表示,语言沟通“太重要了”,出去看看“非常值得”。再次谈及所见所闻所感时,除了“怀念”和“珍藏”那些美好的时光,很多同学有了一份理性的认识,对于自身的重新定位,对于未来的再次规划……也许,游学的结束,也意味着他们人生一段崭新旅途的开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