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走近受灾群众 关爱内心世界——记“走进四川,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大型讲座
  • 作者:金娣 吴燕   供稿单位:记者团   编辑:梁洁华   浏览:2020
  •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举国上下千千万万颗心随之悲颤,社会各阶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悼念逝去的同胞,关爱灾后四川人们。

    510日晚,在旭光厅,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会举办了 “走进四川,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大型讲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组委员,科技部心理危机干预辅导专家,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何金彩老师主讲。

    讲座开始前播放的昔日灾区的视频图片,带领着同学们回到去年那哭泣中的汶川,台上的何老师也不禁潸然泪下,在全场默哀一分钟后,声音还沙哑着的她开始了讲座。

    何老师首先介绍了地震概况和她初到汶川时的场景。何老师是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从北京赶赴灾区的,对她而言,工作的忙碌,余震的恐慌,情绪的起伏是当时最大的感触。

    何老师重点讲述了灾民的一般心理反应和障碍及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和危机干预。她告诉我们,恐惧、害怕、无助和愤怒是灾后民众表现出的一般心身反应,很多人会表现出逃避、退缩的行为。肢体上的创伤是可见的,心理的创伤却是永恒的,也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她说:“在无情的天灾面前,很多人希望展现出他们对受难同胞的关爱,但不适当的心理援助可能造成‘好心做坏事’,对他们造成二次创伤。”何老师建议我们做“大耳朵,小嘴巴”,要善于倾听,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一次次掀他们的疮疤。她说“无言的陪伴”是恐惧者最好的药方,也许一杯温开水,也许一张面纸,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特别对于地震中受伤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安静的环境,尽量让他们呆在亲人身边,如果可能的话,不要经常更换照顾他们的看护,这可以让他们有安全感。

    何老师还说,很多人在经历地震后会表现出急性创伤应激障碍,出现持续焦虑,触景生情,甚至回避憎恶,对他人的关怀给以敌视。为此,她鼓励我们“不要有挫折感,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包容体谅”。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但对于灾区人民的关爱却是无限的,相信通过此次讲座,我们会明白如何走进灾区人民的内心,如何传递我们的爱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