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校园纵横
校园纵横
  •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陈将飞副研究员在自然科学子刊《Elife》发表研究成果
  • 作者:陈将飞   供稿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王悠   浏览:1861
  • 近日,我校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陈将飞副研究员与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研究中心Myron Ignatius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Elife上发表了题为Defining function of wild-type and three patient-specific TP53 mutations in a zebrafish model of 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的研究论文,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Elife作为世界级的生物学期刊,归属于自然科学子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陈将飞副研究员和Kunal Baxi博士后,通讯作者是Myron Ignatius教授。陈将飞副研究员长期使用斑马鱼开展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研究,截止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1篇,SCI引用次数1400余次,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4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0篇)。 

    该论文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了抑癌基因TP53在胚胎横纹肌肉瘤Embryonic rhabdomyosarcomaERMS中的作用,鉴定了临床患者持有的三个TP53突变子对ERMS的影响作用和机制。ERMS的主要特征是癌基因RAS激活和抑癌基因TP53失活。作者在tp53缺失斑马鱼品系(tp53-/-)中通过rag2:kRASG12D驱动ERMS发生,借助rag2:dsRED荧光蛋白追踪肿瘤的形态特征,该模型可以在60d获得>97%的肿瘤得率。这一高频荧光标记ERMS快速制备模型,为研究临床患者持有的TP53特异突变子功能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特异持有的TP53突变子功能进行了表征,发现TP53C176F保留了部分TP53的凋亡活性,其ERMS可以通过ZMC1小分子药物(TP53突变蛋白稳定剂)有效抑制;而TP53P153ΔTP53Y220C编码两个结构相关的蛋白具有功能获得效应,易导致头颈部ERMS。值得注意的是,TP53P153Δ突变子是在住院患者中新发现的突变,肿瘤单细胞测序发现它可通过SHH信号诱导的髓母细胞瘤,且伴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KDR)扩增。据了解KDR具有内皮和肌源双重潜力,本研究利用CCRISPR-Cas9系统敲除kdr基因对该位点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干预后的TP53P153Δ头颈部ERMS得到了有效抑制。

    ERMS是一种儿童高发恶性肿瘤,预后差易复发转移,在临床诊疗中具有巨大挑战,对TP53突变蛋白在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鉴定是实现更好治疗结果的关键。本研究方法有望为住院病人进行快速预后评估,并及时给临床诊疗反馈指导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