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致敬英雄,关爱英雄”的号召,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先锋社的4名志愿者于7.1建党节的前夕,前往龙湾探望85岁高龄的退伍老兵张以锦老人,并对老人的口述历史进行采集。
志愿者们先为张老测量了血压和血糖,并将老人需服用的降压降糖药的具体用法再次向他讲解,叮咛老人家平时多注意身体健康。随后,便和老人坐在一起,与他一同回顾那些抗战的时光。
张以锦老人曾是解放军某部侦察兵,1956年报名参军,从军5年8个月,曾投入到金门炮战的一线,最终于1961年8月退伍返乡。谈起入伍参军这段近6年的历史,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从青年参军离家讲到最终退伍返乡,老人向我们讲诉了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参军“第一晚”与安业民烈士的英勇事迹。
讲起初次登上岛屿的那个晚上,老人的情绪变得十分复杂——他说,既有看着对岸金门的新鲜感,也有看着满目疮痍的土地的恐惧感,同时也有躲开炮击得以生存的喜悦感。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张老说了一句所有士兵的心声:那也没有什么办法,都已经来当兵了,都已经是解放军的一员了,其实也都做好准备了。
当时牺牲的安业民烈士,给老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炮击中,安业民的炮位不幸被击中,点燃了火药,他为了降下炮口,缩小目标的范围,一个人在熊熊烈火中强忍疼痛,直到完成所有任务才停止,全身严重烧伤,最终英勇牺牲。
谈到最后,老人动情地向我们讲述了他从军时最大的遗憾,那便是戎装长子难尽孝。老人在部队时,父亲病重住进温州二医,姑母第一次写信给连队,连队未予准假。第二次写信,姑母在信封上写上了“服丧”二字,情况危急,张老连夜赶回永强。途遇一个认识的邻居,邻居对他说:“哎呀,你怎么今天才回来,你父亲昨天就已经被抬走了。”
作为长子,在家国危亡时毅然选择了自己的责任,却无法在父亲病重时刻尽孝。差一天,就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成为了张老一生的遗憾。
张老的经历,使我们这些“生在和平中,长在和平中”的青年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精忠报国”,什么叫做“英雄精神”。像张老这样的退伍军人,为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的源泉,是民族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的杰出践行者,是我们见贤思齐的榜样。
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发现这些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繁荣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人们,铭记他们抛洒的热血,更要积极抢救他们宝贵的英雄精神,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