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计划……这些曾经只属于极少数精英学子才敢挑战的“顶级活动”现今成了温医校园里众人参与的平常事儿,在全国拿大奖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今年5月,校大学生科研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收到各学院审核推荐的2010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27项,校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123项。在201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全校60支队伍,600多名学生参赛。短短一年时间,温州医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奖励从2008年到2009年翻了近10倍。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牵涉面广、意义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省市各层面都将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学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除各个层面不断加强重视外,不断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参与的学生人数和竞赛种类都大大提高,成果数相应的呈现大幅度增长。
院长瞿佳在会上表示,我们重在培养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生参与科研、竞赛是一种平台和载体,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发挥教师的专长特长,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在这种氛围里受到熏陶,促进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这其中,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瞿佳还充分肯定了学校大学生创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倡导岗位创业,扶持自主创业,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理念,他指出,大学生创业和使命、精神、人格、价值观等有密切关系,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即自立、自强的能力。
过程促使我们脚踏实地
在温州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和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教育及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生活里,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竞赛进行参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先后下发《中共温州医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温州医学院委员会关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通知》和《温州医学院关于印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校党委到各学院、部门都高度重视,建立了管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每年补足200万的资金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参加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获立项的项目都将得到学校1:1配套的资金,同时,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的,学校对学生所在学院、指导老师、学生三方给予奖励;在机制上,出台相关政策将担
顺畅的工作机制和一系列激励政策、硬件设施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各学院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与学院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之路。如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导师一基金一基地”的创新创业模式,从2005年开始在学院推行创新创业工作导师制,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在学院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奖励该院在读申报科技创新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院还推进“研究生带本科生”做科研的方式,让学生科研全面开花。在药学院,各个层面充分利用各个实验室和国内外专家教授等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如利用国家中试基地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并开展实验操作大赛,利用国外专家教授来要学院访问的机会,开辟“药学生成长之路”特别栏目,请他们给学生演讲与交流,此外还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学生科研立项进行从标书打分到PPT演讲进行严格的院内评审和模拟答辩。检验医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为加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学生课题研究方面推出一个双优办法——“双向选择”制,即开辟科技创新协会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拓展专业知识,展开课题研究。
在2009年的温州市首届大学生创业挑战赛中,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为主力组队、临床医学、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的世生物科技公司一路过关斩将,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该项目研究课题,是时下生物医药产业中的热门领域,主要从事临床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在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已设有该项目的产品研发中心。队长魏添说,在这个课题上,历届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做了9年的实验室研究,积累下15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生化诊断试剂专利技术。当时做起创业计划书的时候,几个通宵下来,写了一份长达99页的详细计划书,涵盖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营销策略、公司管理、资金计划、财务预测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参赛学生在获奖时很感激指导老师连国军长期以来对他们团队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呆在实验室里潜心工作。
“三天四夜,就这个短短的时间段让我感觉到了大学四年是完整的,没有遗憾的,因为团队、‘战斗’、实训这些对于人生发展很重要的关键词浓缩在那样一个点上,让我们体验深刻”,捧回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的来自信息与工程学院大三的胡杨滨同学在领奖现场兴奋地说,“我们的作品是声音控制小车,团队三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平时有意识地先查资料等准备了一个多月时间,申报选题成功后,马上着手画图、做板、编程、调试等,对专业知识考验很大,参赛时间很紧张,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要合力动手完成所有点滴环节,很能感觉到奋斗的快乐”。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瞿佳院长指出,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的同时,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体化机制。他要求下一步要进一步落实保障、激励有方,把这项工作纳入各学院、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及时总结、挖掘、提升,使这项工作在目前建立的体系中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以优化完善。
结果激励我们仰望星空
在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子获得省赛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和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此外,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生命科学学科竞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总共获奖86项。今年,在浙江省第一届大学生医学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并获得组织奖,在参赛高校中排名前列。成绩的不断取得更激起了温医学子百倍的信心。
在温医读完本科继续深造读研的谢旦立是温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典型,研二的他正作为交换生在美国留学,他回忆,在温医六年的求学时光,作为学校首届招收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他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为目标,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从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团学活动如生命艺术节、瓯越大讲堂、大学生艺术团、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到开放性实验、学生科研立项及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直至参加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分别获得全国三等奖和浙江省一等奖,这些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在研究生科研学习工作中,从参加导师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到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开展,他深刻的感受到,在学校整个科研学术氛围提升的过程中,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温医培养学生的基本方式之一,促使同学们登高望远。
药学院教师黄志峰在暨南大学读研时他曾参加全国挑战杯,之后,担纲央视《赢在中国》的评委,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资深指导老师,他指导的药学院学生团队拿下了2009年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黄志峰认为,大学生创业分为两类:在校大学生创业和毕业大学生创业,他认为目前全国大学生在校实体创业的层次低、失败率高,为保证创业者的水准、层次和质量,他提倡大学生应在学校期间更注重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贮备相应知识和技能,志存高远,以更厚实的积淀为毕业后的创业、就业做好准备。
温总理在诗作《仰望星空》中激励年轻学子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扎扎实实地做起。温医学子将在不断取得成绩,撷取成果的同时,更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走出具有温医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