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玉海第二小学的课堂里,“生命之光”党支部成员陆姿懿带领孩子们在人体模型上实操演练,让一个个稚嫩的孩童了解到更多的急救经验和常识。“老师!我完成30次胸外按压了,已经能熟练掌握技巧了!”此时,“人人都是生命守护者”的信念已然萌芽,健康课堂已化作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践阵地。“很开心能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帮助到更多的人,有满满的成就感!”陆姿懿说。
每年,学校培养4000多名医学生,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至今学校已累计培养20多万名医疗卫生人才。
三月送暖,又是一年雷锋日。学校每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向善的能量在这里生长,一次次托举生命的背后,是学校立德树人的缩影。
向善的力量在这里生长
“你的大爱至少挽回了7个人的生命。其乐,谢谢你!”不久前,全国28所高校为器官捐献者卢其乐集体拍摄庆生祝福视频,善意让生命延续,也在青年间流动。温医大“生命之光”团队是这项行动的发起者。
如何让有限的生命,继续发光发热。学生们的答案是“器官捐献”。结合雷锋月,每年3月温医大开展公益活动,宣传器官捐献,号召学生签署志愿书。“起初一年签署百来人实属不易。现在学校一年有700余名器官捐献志愿者。”温医大“生命之光”团队指导老师林建峰说。
作为一名刚踏入校园的大学新生,如何培养向善的气质?以“生命之光”团队为代表,系列公益实践给学生们送上“开学第一课”,在志愿活动中、在思政课堂上,学校传递一种理念,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点滴小事汇聚爱心。
“治病救人是我们医学生的本能。”去年9月,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四学生杨希顺利完成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捐献,成为学校第33例、省第1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实这颗爱心的种子,早在他入学之初就埋下。2021年大一新生的他,被中华骨髓库入库的宣传活动吸引,成为捐献后备军。和他一样,学校累计5000余名学子加入中华骨髓库。“抽几管血,救人一命,医学生的使命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杨希说。
传承中的大爱精神
“仁肃勤朴、求是奋发”,温医大校训中,第一个字就是仁。
解放初,偏居一隅的温州缺医少药。1958年,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设立“浙江第二医学院”,由浙江医学院分迁到温州办学,后以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
自此,一场关于仁爱的行动,从西子湖畔来到群山环绕的温州,60多年的风雨征程,学校师生身体力行践行医者仁心,又将善意散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去年2月,学校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王弈轩在球场挺身而出,成功救治一位突发心肌梗塞的病人。“医学生的本能让我立马冲上去,平时在课上、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的急救培训技能,今天正好用上,很开心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到需要的人。”
这样的例子,在温医大还有很多。去年5月杭州地铁上,乘客突然晕倒,温医大仁济学院毕业生熊佳南冲上来跪地救人,面对网友点赞,他摆手回应“每名医护都会这样做”;在援藏路上,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李锦阳、附二院吴爱悯等医生路遇游客晕倒,不仅联手救治,还送上仅有的氧气瓶;远在非洲的华人受伤,温医大附一院脊柱外科主任滕红林接到跨国求救电话,立即远程指导,帮忙转运救治……在一次次突发救援中,师生、校友、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生动诠释了温医人的担当和情怀。
以志愿服务推进全方位“思政教育”
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本质是培育富有仁爱之心的医学生。今年3月学雷锋月之际,省内34所高校联合发起,浙江省高校学雷锋联盟成立。作为医学类院校,温医大成为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开展系列送医下乡志愿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奉献光与热,让向善的能量继续生长,让医者仁心代代相传。
“特奥”志愿服务、川藏青光明行、生命相“髓”、血液银行……近年来,学校打造系列公益实践项目,每年开学初期,号召学习志愿者参与。学校眼视光学院学生林温曼得知后,立即报名参与到“光明行”活动中来,“走出去才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远比我想象的多。”她在公益实践中找到医学的意义,还在各级平台开展思政宣讲,呼吁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学校秉持“医教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学校的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到医院的优秀校友、一线医务人员,以及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等,都参与到学校志愿服务体系中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医大校长李校堃以身示范,发起“肤生工程”,公益足迹遍布各地;全国师德标兵陈洁,十余年如一日赴川藏青,累计帮助9600多人重见光明;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黄君婷,推动“器官捐献志愿进电子社保卡”建议在温州落地。目前学校育人师资库已达10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