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中国教育报:领跑中国的眼视光医学
  • 作者:叶小静   供稿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中国教育报   编辑:高拓   浏览:10531
  • 国际学术杂志《亚太视光学》刊登过一幅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了3个城市:北京、上海、温州。温州何以与京沪并列?答案是因为眼视光。

    全国高校首个眼视光学专业诞生于此,全国九分之一眼科医师毕业于此,学校是教育部高校眼视光医学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在其引领下,全国21所院校创办了“眼视光医学”五年制专业……

    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温州医科大学却凭借创新基因、融合理念,使“无中生有”的眼视光学异军突起,形成了集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公益、推广于一体的眼视光发展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

    从无到有,眼科与视光“合二为一”

    根植于温州这片热土,温医大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创新的基因,始于我国著名眼科屈光学泰斗缪天荣教授。作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和5分记录法的发明者,缪天荣很早就提出了让眼科学和光学相结合,重点放在眼科光学的理论研究和器械设计研制上。他认为,学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1976年,他在温州医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眼科光学研究室。

    1986年,缪天荣的弟子——王光霁和瞿佳乘坐绿皮火车赴深圳参加一场学术会议,途中反复讨论着一个世界性的学术问题——在美国,诞生了百年之久的眼科和视光学科,为何始终独立发展、没有交集,甚至处于无序争斗中?“人类只有一双宝贵的眼睛,我们能否将眼科学和视光学合二为一?”“美国人做不了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当列车抵达终点,“做中国自己的眼视光学科”找到了起点。

    眼视光作为一门全新的创新学科,从“眼睛既是生物器官又是光学器官”双重属性出发,提出“疾病、视觉康复和功能性视觉矫治”的视觉健康需求。设想很完美,可没有教材,没有师资,没有设备。学校顶住压力,把突破重点放在师资和教材上。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从国内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进修视光学课程。

    待到学成归来,这批专家的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覆盖眼健康预防、保健、诊疗、康复等领域。他们结合国内的教学特点设计课程,成功撰写出一套教材,包括《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眼科学基础》《角膜接触镜学》《屈光手术学》等。“这是中国首套眼视光国家规划教材,经过不断修订再版,至今仍是国内眼视光专业金标准教材。”温医大原党委书记吕帆说。

    眼视光专业在温州诞生了。1988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临床医学眼视光医学方向的大学生。10年后,教育部批准眼视光学作为新设置的专业,开始单独招生。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可取得医师资格,具有处方权与手术权,培养的人才既可以从事视觉矫正、保健,也可以从事眼疾诊疗。

    “实在惊讶,温州竟有如此先进的专业理念!”来学校考察的外国专家无不表示震撼。现在欧美国家,视光学和眼科学还分成两个不同专业,而温医大已经形成了以五年制医学本科为主体,四年制医学技术为协同,“5+3”一体化、硕士、博士教育为提升的全链条式眼视光教育。

    顶天立地,从一个专业到一个体系

    “我们不仅要‘顶天’,眼视光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要‘立地’,让眼视光医学的优质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温医大眼视光医学部主任瞿佳如是说。

    正是秉持这种“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1998年,瞿佳、吕帆和王勤美等教授主导创办了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这家集眼病诊疗和视觉功能矫治于一体的眼科医院,填补了没有眼科视光融合的眼专科医院的空白,也开启了学校教师“三栖明星”的新模式。白天上课、门诊,晚上做科研,成了大多数眼视光教师的常态。

    比如,“眼科学”课程组组长王毓琴就立下“规矩”:由坐诊相关专科诊室的教师来讲授课程中的对应章节,每名教师都要在课件里介绍自己遇到过的临床案例,让课堂内容生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手术技能,白内障专科与国际防盲机构合作研发手术培训模拟器,建立了我国首个眼科手术模拟培训中心。中心副主任徐栩说:“过去,一名医生最多带一两名学生,手术操作培养周期比较长。现在不仅能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培养手术医生,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风险。”

    有人笑称,温医大眼视光开创了“前店后厂”的办学模式。“前店”指医院,“后厂”是实验室,医生通过门诊案例开展研究,将科研成果再应用到门诊病例治疗中去,在门诊和科研中的实践得以不断丰富教学课堂,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学校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为眼视光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医院开创和推行了一系列临床新技术,年门诊量近百万人次,跻身“全国医院五十强”。医院的发展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相继建立了眼遗传学、眼模式生物、近视研究等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科研平台,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并成为国内医疗机构中唯一同时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的单位。这些平台都向学生开放,成为协同育人的载体。

    眼视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也在迅速向全国各地推广,通过创办分院、合资办院、技术合作等多种创新形式发挥辐射作用。首批入驻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的眼视光眼科中心,成为对接国际舞台的重要窗口。在温州创新建设“中国眼谷”,已落地科技型企业60余家,签约世界500强、上市企业11家。

    同时,学校还以师生传承接力的形式开展“川藏青健康光明行”等慈善活动,诠释医者的仁心大爱。20多年来,他们在全国行进20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17个省市,为100多万人开展了眼部筛查,为近4万人进行了眼科手术。

    至此,从教育起步的温医大眼视光,在医教研深度融合后,拓展至产业、推广、公益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眼视光学科体系特色发展之路。

    精益求精,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年秋季,温医大眼视光学院新开出眼视光“新医科5+5”班和“新工科4+5”班,这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创举。

    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是眼视光专业秉持不变的育人标准。此前,学校就与国际先进的视光学院联合发起了“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发展计划”“中国眼视光未来领袖计划”等卓越学生培养项目。

    “2020年新开设的两个班是这个卓越学生培养项目的升级版。”据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陈浩介绍,当前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越来越多,眼视光教育也需要医理工等多学科融合。这两个班依托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博士点,整合三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三大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一流专业优势资源,采用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方式,着力打造眼视光领域医学科学家和研发科学家。

    新生宋书宁告诉记者,专业课程不局限于眼科医学,还有相关的生物材料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等特色课程,涉及生物、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与大数据、基因组等有关联,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式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目前,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未来将送学生过去交换学习偏基础的工科课程,以弥补自身在工程教育上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将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等海外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由中外联合导师组共同指导。

    同时,学校开展多方位的学生国际交流,每年定期选派近40名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院所进行访学。开展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学分得到美国著名眼视光院校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在美国直接获得执业资格。创建了中美合作培养眼视光学博士项目,该项目是我国目前第一个由美方授予、中美两国政府认可博士学位,也是目前国内层次最高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表示:“从‘无中生有’到‘领跑全国’,如今的温医大眼视光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加盟,为呵护人类眼健康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世界眼科学和世界视光学贡献中国力量。”

    媒体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