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温医要闻
温医要闻
  • 学校举行科技创新主题中层干部学习研讨会
  • 作者:温彬彬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   编辑:陈伟   浏览:9134
  • 3月10日上午,学校在同心楼四楼会议室举行中层干部学习研讨会,校长李校堃,副校长曹建明、金胜威及中层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李校堃主持。

    与会人员结合学校和所在单位疫情防控、教育教学等工作实际情况,围绕学科交叉共建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医学教育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李校堃充分肯定了全校各单位在统筹推进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历史上几次重大灾害和科学突破历程,李校堃表示,人类与灾害的每一次搏击都倒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飞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不足与缺位,我们要深入思考、努力践行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彰显医科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李校堃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医教协同发展,探索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要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他表示,学校的发展是对全体师生智慧、情怀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要用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勇担地方大学发展的排头兵、教育改革的先锋队,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努力作为!

    现将与会代表发言整理如下(按发言顺序):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丁春明

    检生学院利用学科专业优势,联合迪安诊断等多家企业和附一、附二、药学院等单位,研发了新冠病毒的免疫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检测等试剂盒。在多学科、校医企联合攻关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的发展需要各个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临床、科研人员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需要硬件条件和管理模式更好地融合,建立安全和有效的信息和样本共享体系。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 刘晓冬

    公共卫生面临着“做得好觉得你没用,做得不好觉得你更没用”的尴尬处境,归根结底还是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公共卫生行业缺乏吸引力,从业人员量少质差。医学院校要建立公共卫生人才精准培养体系,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本着公共卫生“”顶天立地”的特性,还要开展大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切实加强疫情自我管理及配合度,推进健康中国顺利推进。

    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兼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卢中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积极引导,用疫情防控育人。学院调查问卷显示本次疫情对部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冲击,因此学院开发了“开学第一课”,引导医学生正确树立职业信仰。疫情形势下,尤其要结合临床学院实际,全员发动参与、创新机制,切实改变“重医轻教”现状,加强教学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流专业,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两战都要赢。

    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兼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 林振浪

    虽然前期我们开设了许多网上课程,一些师生还是对传统教育比较依赖,此次疫情促使我们加大传统教学的改革力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180多位住培医师和40多位专业型研究生志愿者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坚守岗位,顶岗培训,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临床教学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和重视临床医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仁济学院院长兼滨海校区管委会主任 李章平

    一个理想的基层医疗架构应该是“有全科医生治病,有公卫医生防病”。本次疫情我们发现,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仍不足,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投射到医学教育上,学校要在培养的入口,与地方精准对接,以需定培;在培养过程中,要提倡全科整合课程,贯穿全科理念;在培养的出口,学校应该帮助建立评价体系,提升在职基层医生的能力。

    社会科学处处长兼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 黄兆信

    此次疫情引发了我们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反思,走好“新医科发展之路”应从多个维度进行改革优化:强化医文结合,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强化医工结合,增设人工智能医学创新实验班,培养现代医学创新人才;强化中西医结合,增设“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强化医防结合,加强预防教育,培养全体医学生的防范意识;强化医管结合,增设与领导力相关的必修课程和管理岗位的实习环节,培养全体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