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接地气”的基层卫生人才?人才质量如何与基层需求紧密契合?
日前,来自杭州、宁波、温州等省内9个地市2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共聚我校茶山校区,借助仁济学院搭建的全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这一平台,畅谈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务处、仁济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口腔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4个订单式培养专业的负责人等参加研讨。
针对4个订单式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教学要求等内容,与会人员认真审阅,并不时提出建议。“必须注意基层医务人员与医院临床专科医生工作性质的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保健和提高生活质量,应适当加强订单式医学生伦理、心理、社会学等方面教育。”瓯海区丽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炳章对于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对于3年的暑期分模块社区实践和毕业社区实习这一做法,义乌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永干非常赞同,并表示,基层医生要重点放在基层培养,不断拓展在基层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鹿城区南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向东则认为,未来的基层医生应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让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研讨期间,各基层卫生院长对仁济学院“招就一体”的定向培养模式与“厚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基层卫生人才的医德修养、人文礼仪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出要求。仁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课程的具体安排、教师培训、第二课堂的开辟等方面更加注重这些内容。
社区实践基地建设是订单式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领域。会议期间,温州市南浦街道、郭溪街道、梧田街道、桐乡市梧桐街道、余杭市南苑街道、仁和街道、义乌市北苑街道和慈溪逍林镇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首批“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示范性社区实践基地”称号,并就优化实习带教方案等进行了交流。
从仁济学院了解到,作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学校一直积极探索面向基层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仁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和社区实践基地之间在师资培训、教学基本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夯实校地共育机制,不断完善共建共赢机制,不断探索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