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52岁的温州人黄大姐(化名)都不敢回忆3个月前的那个夜晚。
沉重的货车从她身上压过。救护车的鸣笛声撕破了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夜晚的平静。
“快!快!车祸重伤,血压测不出,左下肢毁损!”
当黄大姐被送达急诊时,已陷入深度休克,伤口狰狞、血肉模糊,左下肢几乎失去原形,骨盆严重变形,生命体征持续恶化。急诊团队迅速判断:腹壁、会阴、左大腿大面积皮肤撕脱,整体位移至侧腹壁,深部肌肉组织、血管、骨外露,污染极重;左髂外动静脉、股浅动脉完全断裂,导致大出血和下肢血供中断,随时可能因失血性休克死亡;稳定性极差,合并髂内血管损伤,进一步加剧出血风险;腹腔内脏多发伤:腹盆腔大量积血、渗出,膀胱损伤高度可疑,肝周积血提示可能肝挫裂伤,胆囊水肿;创伤性休克:患者意识模糊,处于深度休克状态。
如此复杂、危重的复合伤,涉及多个重要脏器和系统救治难度极大,死亡率极高!任何一个环节延误,都意味着结局已定。
没有时间犹豫。医院第一时间启动最高级别创伤应急响应,MDT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
麻醉科率先建立生命通道。在患者深度休克、生命体征极度不稳的关头,麻醉科张文佑医师顶着压力完成动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精密调控呼吸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管理输血输液,为后续所有操作筑牢基础。
介入科随即顶上。在患者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及皮肤完全损毁的情况下,介入科黄士勇主治医师精准寻找动脉穿刺点,果断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第一时间控制致命的盆腔大出血,为后续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血管外科接力上台。血管外科副主任倪海真副主任医师首先预置髂动脉阻断球囊止血,再争分夺秒进行高难度血管重建手术,成功用人工血管完成左侧髂动脉和股动脉的端端吻合术,恢复下肢关键血供,并缝合周围残存的正常组织覆盖人工血管。
这条腿,保住了!
创伤外科紧随其后。创伤外科紧急行腹腔探查术,清理积血、修补破损小肠、处理腹腔多处损伤。
烧伤·伤口中心接过最后一棒。烧伤·伤口中心主任林才主任医师接过最后一棒,面对如此严重的损毁伤以及近乎裸露的人工血管,考虑已经较长的手术时间,在快速清创的同时,选择先予人工真皮支架暂时覆盖人工血管区域,再用人体生物敷料保护创面,负压持续引流局部渗液,控制感染,为后期修复打下基础。
而就在此时,另一个危机悄然浮现——林才发现黄大姐左小腿出现进行性肿胀、张力增高、远端循环恶化等静脉回流障碍危象。
“是骨筋膜室综合征!”
尽管已经过一晚的抢救,但他当机立断,必须再为黄大姐行左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术,最终解除压迫,改善静脉回流和远端血运,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从深夜到黎明手术室内灯火通明五组专家、8小时抢救、近千毫升输血……他们硬是把黄大姐从死亡悬崖边拽回。
第一晚的胜利,只是漫长救治征程的开始。后续两大难题赫然摆在医疗团队面前:如何固定严重的骨盆骨折?如何修复巨大的撕脱创面?
骨科陈雷主任医师及其团队精心设计手术方案,运用机器人辅助技术,为患者实施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重建力学稳定,重建骨盆稳定性,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为康复创造条件。
烧伤·伤口中心接过第二棒。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林才带领团队先后完成13次手术,包括反复清创、带蒂皮瓣移植、植皮术等,每一次手术都是精细如绣花的操作,每一次换药都关乎最终功能的恢复。
面对大面积、高污染、复杂性的腹壁、会阴及下肢撕脱伤,以及后续多次皮瓣移植/植皮术后创面,由缪爱梅护士长带领的创面护理团队承担了极其艰巨且精细的日常护理任务。
她们为饱受创伤和多次手术之苦的患者提供专业的疼痛评估与干预、舒适的体位管理,指导患者及家属理解创面护理要点、康复注意事项。病人痛苦的呻吟让她们心如刀割,只能一边操作,一边轻声鼓励:“坚持一下,正在变好,真的在变好。”
三个多月后,黄姐终于可以出院了。那天,曾参与这场生命保卫战的介入科、血管外科、创伤外科、烧伤·伤口中心、麻醉科医护专家不约而同来到病房。他们站在一起,看着她已经愈合的创面、逐渐恢复血色的左腿,笑容欣慰如见春日花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