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教育报:为困难创面患者点亮希望之灯
  • 温医大学子积极投身“肤生工程”行动
  • 作者:金澜    通讯员单位:新闻中心 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编辑:方静含 邵子伊   字数:1411   浏览:73
  • “药丸不是小糖豆,一旦误食惹烦恼……”温州某小学的课堂上,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学生沈容容以一首用药安全童谣,开启了生动的医药科普宣讲。同一时刻,她的学长、药学院博士生厉丁玮正跟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前往患者家中进行随访。当包裹伤口的纱布被揭开,刺鼻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厉丁玮没有迟疑和退缩,他专注地记录诊疗要点,协助医生清理创面,探讨最有效的用药方案。

    这两幅看似无关的画面,却由一条温暖的纽带紧密相连——他们都是温医大“肤生工程”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发起并成立了“肤生工程”慈善组织,其核心使命是运用自主研发的原创生长因子类系列药物,奔赴山村海岛、革命老区、雪域高原等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为饱受“难愈性创面”困扰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救助。

    学生们如何参与到这项专业性强、需极大奉献精神的行动中来?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波与医疗团队深入研讨后,找到了答案。为了精准定位帮扶对象,项目构建了“科普教育、调研筛查、医疗帮扶、跟踪反馈”的闭环式精准服务体系,并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和乡镇街道建立了众多服务站,布局了“千村千点”。“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的支持下,我们首先组织药学院师生团队打前站,开展科普教育,并进行患者信息的初步调研和筛查。”王建波介绍。

    厉丁玮是项目的首批志愿者。他告诉记者,作为药学生,自己此前接触的职业环境是实验室、药房等,如今直面患者溃烂的伤口,使命感油然而生,“如果早一天研发成功,病患就能少受苦一天,我们要珍惜在实验室的每一分钟”。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交流,也让他对未来的医药研发工作倍感责任重大。

    信息筛查之后,便是关键的送医上门环节。记者了解到,通过前期的接触,志愿者们与患者建立了初步的情感链接,许多人都主动请缨,争当医生的助手,渴望亲眼见证患者康复的时刻。背起医疗包、传递药品器械、收拾医疗垃圾、安抚患者情绪……志愿者们抢着干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而患者家属一句朴素的“谢谢你”,对他们而言便是最高的褒奖。

    在漫长的创面治疗过程中,许多志愿者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让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许多家庭用药知识非常匮乏,有的不知道药品误服后该如何应急处理,有的家里储存着大量过期药物,还有的会给儿童服用成人药。“‘是药三分毒’,不当用药的隐患实在太大了。”沈容容说。

    在与学院教师沟通后,志愿者们决定增加一项新的服务内容——“追光科学”红细胞公益教育活动。他们走进中小学校园、社区和农村文化礼堂,将李校堃院士团队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故事,与严谨实用的合理用药知识相结合。这种“思政引领与专业科普”并重的独特宣讲方式,受到了广泛欢迎。为了支持学生们的行动,学校还特别出版了由李校堃院士担任科学顾问的《奇妙的细胞因子——新叶的神奇之旅》系列丛书,作为宣讲时的赠阅图书,让医药科普更加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付出,医生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他们是义诊的最佳助手,是患者的良师益友。”多次带队义诊的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创面修复科执行主任王健评价道,“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一代药学人高度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在中国基因药谷一楼了解生长因子的科学奥秘后,讲解员总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到楼上参观“肤生工程”展厅。那里,翔实记录着这群年轻学子传递温暖、践行使命的点点滴滴。人们在此驻足,无不为这群怀揣仁心、无私奉献的药学人由衷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