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求学的漫漫长路上,温州医科大学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以寝室为“战壕”,以班级为“军团”,用五年时光书写了一段“零挂科、全员进阶”的传奇。
他们在通宵教室的晨曦里并肩作战,在下乡义诊的乡间小路留下足迹,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在荧光夜跑中挥洒青春。
合影。受访者供图
他们的成绩单格外耀眼:19人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名校录取,27名考研同学全部通过A区分数线,上线率高达100%,录取率达78%。5人已经获得offer,8人保研、2人直博,在SCI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立项省级以上课题8项,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30余项,创新创业竞赛获奖14项,申请专利4项。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100%,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92%,其中9人六级成绩在550分以上。
一个用团结与热爱诠释“医路同行”的集体,一群用汗水与信念照亮考研征途的追光者。
他们就是荣获2023年度先进班集体称号,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九班的同学们。
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学海无涯不是孤军奋战
从大一入学起,“互帮互助”便刻进了九班的基因。
班级创立“寝室结对制”,成绩优异的党员主动与学业困难同学结成 “1对1帮扶对子”,每日课后开展“半小时答疑会”。
正是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班级实现所有学科通过率100%、连续三年零挂科的纪录,更以年级平均分第一的亮眼成绩,成为学院当之无愧的“学霸班”。
班长陈怡霖同学说:“我们班的学习氛围像一场温暖的马拉松,让每个成员既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更收获了并肩冲锋的情谊”。
日常合影。受访者供图
青春画卷皆是光芒
医学之路需要理性的严谨,也需要感性的滋养。九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之外,用多彩活动编织出独特的集体记忆:校管弦乐队主力成员斩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器乐组一等奖,校戏曲社社员在舞台上优雅地舞动着富含诗韵的衣袖,义诊队伍成员在卫生站耐心地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全班同学在广场上肆意放飞象征自己青春的风筝……
“我们班像一个调色盘,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团支书吕龙鼎说,“正是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经历,让我们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面对挑战”。
活动照片锦集。受访者供图
研途有你石榴花开
从初入校园的自卑迷茫,到成功考取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藏族姑娘尼玛央卓的成长之路,写满了同窗相助的温暖。
初到校园时,语言障碍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让她一度陷入自卑。从高中课堂的主角到大学里听不懂课的“差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难以适应。大一时,成绩甚至滑落至班级末位。
转机始于师友们的暖心相助——同学主动帮她补习专业课,老师耐心指导学习方法,疫情期间全班为她直播网课……在集体的关怀下,她逐渐找回了自信。大四见习期间,她终于与自卑和解,在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绩显著提升。备考期间,面对实习与复习的双重压力,九班的凝聚力化作最坚实的后盾。凌晨五点的通宵教室里,暖黄色台灯下是二十几双手共同翻阅《内科学》的身影;走廊尽头的“心愿墙”上,贴满写着“西综必胜”“肖四稳过”的便利贴;模拟考失利时,班级群里的暖心鼓励从未缺席。
在集体的温暖助力下,她成功圆梦。“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最珍贵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这群陪我成长的同窗。”尼玛央卓感慨道,“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是五年里每一次为同学讲解习题到深夜的耐心,是运动会上全员参与的呐喊,更是面对困难时永不言弃的默契。”
而她的故事,也成为温州医科大学民族团结、同窗互助的生动写照。
合影。受访者供图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如今,这些准研究生们即将带着集体的祝福奔赴五湖四海,但九班的故事仍在延续,那盏见证过无数奋战的通宵教室台灯,依然在等待下一批追梦者的到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