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傍晚,随着朝鲜队与韩国队的终场哨声响起,忙碌在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的400多名“小青荷”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不舍大家庭!”这种离别愁绪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
正如每场比赛结束后,球场广播都会专门致谢“小青荷”的辛勤付出一样,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的“小青荷”们也专门留下了感谢信,拍了感恩视频。
比起付出,在他们看来,更重要的是,因此收获的成长。
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练
“青荷”寓意“亲和”,用微笑传递爱。此次杭州亚运会共招募3.76万名赛事志愿者。而负责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的400多名“小青荷”,主要来自温州医科大学。
作为其中的一员,家住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温州医科大学大二学生李凯歌,为了赶上一场临时通知的培训,一时间买不到票,坐了34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赶来。
“培训后才知道,礼仪里边的学问大着呢。”负责礼宾接待的李凯歌告诉记者,仅握手这项,就有很多讲究,比如,一个人面对人数众多的人,相见时则不可能一一握手,可以用点头礼、注目礼、招手礼代替。行握手礼在伸手之前,如果不能肯定对方是否愿意握手时,或看到对方没有握手意思时,则用点头礼、招手礼或注目礼也是礼貌的一种表现方式。
同样感到收获满满的,还有其他“小青荷”。“我的主要任务是为观众提供信息咨询和引导服务,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紧张,担心自己会出现差错,但我依然按照之前培训那样保持微笑,尽力让观众感受到热情的志愿者服务,慢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这让我非常开心。”观众领域“小青荷”陈淑瑶这样说道。
第一次协助裁判,第一次转播,第一次捡球……在激情澎湃的亚运会足球赛场,这些特别的“第一次”让“小青荷”们拓宽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深刻体会到志愿者工作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也因自己可以为亚运做出贡献而由衷高兴。“从初来乍到的懵懂无知,到如今自信青春的展现自我。”李凯歌表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熏陶之下,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善良热心,遇事不怕敢于担当,做事更加自信从容。
把最好一面展现出来
聚光灯下,亚运会志愿者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很多时候,他们也扮演着城市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作为一名捡球员,“小青荷”辛显明负责靠近球门的边线位置,比赛过程中球会经常从他的位置出界,第一次正式比赛时他来回往返捡球13次,整场比赛他都奔跑在捡球和捡球回来的路上。尽管经过多次演练,但左手边是摄影机,正前方是观众席,右手边是替补席,确实会让人难免紧张,整场比赛他都坐得笔直,双目炯炯有神时刻注视着比赛情况,汗水不知不觉间湿透了衣服。比赛结束后,问到他累不累时,他说看到比赛正常推进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伊宁是亚运会入场仪式的一名护旗。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国旗护卫队队员,尽管在日常训练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她看来,亚运会入场仪式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相比于日常训练,在亚运会的训练则更注重整体协调性,以及举旗时点位的精确性,同时要向全国观众展现大学生志愿者的青春向上。虽然已经表现足够好,但在直播回放的镜头中,王伊宁依然不断改进自己的动作。
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赛场内外,“小青荷”们给全世界带去了“春风拂面”的美好。
为温州留下一张新名片
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犹如“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不仅岗位多,分工多,还要有条不紊,精密运转。
“各领城的老师们多次带领‘小青荷’开展培训,熟悉场地,耐心地教导大家,细心地叮嘱大家,及时帮助大家,‘小青荷’们也因此得以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专业的服务,全力以赴为亚运赛事提供保障,也收获了一片赞誉,许多外国球员为志愿者赠送徽章表示感激之情。”在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志愿者总管瞿樯看来,亚运赛会志愿服务是一项可以向亚洲和全世界展示中国当代青年风采风貌的志愿服务,而这场温州赛区的亚运盛会必将成为每一位“小青荷”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来自场馆运行方的细致入微关怀,也让“小青荷”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参与志愿服务的美好:为“小青荷”一起过集体生日;为“小青荷”送中秋月饼;各种“花式投喂”和各式各样的亚运“暖心物资”……
“我会永远保持对公益志愿活动的热情,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即使如萤火,也要用生命去照亮。”李凯歌动情地说。
而这种已经深深嵌入骨子里头的志愿服务热情,无论“小青荷”们今后身处什么岗位、走到哪里,也必将带到哪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