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 >> 媒体温医 >> 省级
媒体温医
  • 浙江日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团队——在3毫米里找寻光明密码
  • 作者:王艳琼、陈宁    通讯员单位: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编辑:高拓   字数:1651   浏览:4016
  • 每周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五楼手术中心里总是忙碌不停,该院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团队在这里开展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手术,全国各地的外伤失明患者慕名而来接受治疗。手术过程中,不开颅、不用大出血,手术团队用内窥镜从鼻腔直达颅底,清除压迫视神经的有害物质,全程约一小时,术后大部分患者视觉好转出院。

    这看似轻巧的“光明之战”,背后是团队长达20多年的专注“分毫”。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例患者接受这一手术重见光明。日前,团队新研发出视神经修复生物材料试用于临床治疗,明显改善术后视神经功能康复进程。

    研发视神经再生微管技术,连续拿下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让这项不可逆的眼疾病变得可望可及。

    “全球有11亿人遭受视力损害,其中我国视神经损伤患者就超过3000万,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何突然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这有可能就是视神经损伤引起。”吴文灿说,视神经研究是项“高精尖”技术,团队光是发现视神经的奥秘,就花费了十年。

    视神经长啥样?最开始,吴文灿采取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发现了它——火柴长度,3毫米直径,像发丝一样埋藏在脑海深处,难被轻易察觉。

    “像是解剖麻雀,我们在分毫细丝间做实验。”吴文灿告诉记者,团队发现的这条纤细视神经不简单。“在显微镜下,视神经如电缆绳般,由120万根极其细小的神经轴索扭成,信号呈‘节段状’一节一节地‘跳跃式’传输。一旦视神经受损,外界信号的传输就会被中断,导致失明。”吴文灿说,人体视神经损伤后基本上不会再生,它的再生能力极弱。

    是否有可能通过临床实现视神经修复?团队开始进入研究新阶段,将视神经鞘内的微环境暴露出来。2016年开始,研究组人员增加到20多人,团队组建了治疗和实验两个小组,研究项目也随之扩大。

    走进温医大学院路校区眼视光科教楼12层,记者看到,研究团队正在忙着做实验,瓶瓶罐罐摆满桌台。

    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吴文灿发现,断裂的视神经可以在药物促进下再生,但是存在无序生长。为了让视神经按照自身轴索规律再生,研究组尝试利用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研制微管,采取微创技术将微管包裹住断裂的视神经,并且在管内添加药剂,促使神经再生。

    “长得太少不行、长得不整齐不行,通过载药微管牵线搭桥模式,可以让视神经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生长,见效循序渐进。”吴文灿说。

    与之同步,研究组开始搭建实验模型,确保更直观的发现视神经修复变化。团队成员张逸夔博士创建了特有的“视神经损伤大动物模型”。他介绍,团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山羊眼球解剖结构跟人高度相似,带来相近实验效果。

    “根据临床实践中的新发现,我们在动物身上模拟视神经损伤后的微环境,开发精准干预策略,验证实验效果。”张逸夔说。

    在研究组实验室动物房,还有一种被细心照料、比指甲盖还小的斑马鱼,“这种鱼类与人类基因高度重合,不一样的是,它具有强大的再生潜能,视神经受损后神经节细胞可再生轴突,在有利微环境中可迅速生长实现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尝试探究将这样的机制运用到视神经修复实验上。”去年刚加入团队的博士后沈宝国表示。

    为了更精准的治疗,研究组还做了不少案头功夫。吴文灿介绍,团队自主开发了设备——三维立体眼眶手术导航仪,可实现术中视神经三维精准定位、实时追踪与导航,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更精准快速地找到视神经。

    像是在至暗的道路上一路寻找那盏光明的灯。可以确定的是,现在视神经损伤性疾病治疗取得质的突破。目前,吴文灿团队已经完成视神经病变手术超万例,视力改善率80%以上。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著名生物期刊《Science Advances》《eLife》《Analytic Chemistry》等发表。团队还在视神经再生修复基因、靶向药物开发、微环境精准调控等方面继续进行着探索。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部分失明患者通过我们这种独特的微创修复治疗恢复了部分视力。”吴文灿说,这就是专注“分毫”的意义。

    媒体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23-04/03/content_3638591.htm?div=-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暂时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